這本書光看書名都會覺得有些傷感,《人生一直在告別》。如果可以,能否不告別呢?
答案應該是:沒有如果。
所以人生一定會時刻伴隨着告別。
不過請相信,每一次告別,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我很喜歡王臣在《人生一直在告別》這本書的序言里寫的那句話:「一篇文章便是一次相遇。」
同樣的,一本書也是一次相遇。每一次相遇,都令人雀躍又感傷。
在《人生一直在告別》這本書里,王臣寫了15位文藝名流的人生小傳。包括簡·奧斯汀、威廉·莎士比亞、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李叔同、三毛、顧城、梅艷芳、安徒生、莫奈、可可·香奈兒等等著名人物。
15場相遇,15個傳奇人物,15段滾燙的人生。每一個故事看完,都會讓人有一種從他們人生經歷中走過一場的感覺。有感動、有惋惜、有不舍、有震撼,還有敬佩。
王臣的文筆很流暢,字字珠璣,用15個故事就寫出了15段不同的生命色調。
這其中讓我最感痛惜的就是王臣在開篇就寫到的李叔同的故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如果你不經意間在外聽到這首《送別》時,是不是會自覺的跟着唱一兩句。
沒錯,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早已家喻戶曉。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真正的來源。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寫離別的,卻不知寫的是誰與誰離別。
有一年冬天,李叔同的好友許幻園來住處找他,許幻園告訴李叔同,他們家已經像李叔同家一樣破產了,所以他準備離開上海,特來與李叔同告別。
李叔同望着好友離開時落寞的背影,心中升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憂傷之情,於是,他寫下了這首《送別》,用以表達對朋友的那種不舍,以及感嘆世事無常之情。
但其實,李叔同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首送別,又何嘗不是世事無常、欣喜交集。
李叔同是他父親的老來子,雖是庶出,卻也算身在豪門,從小錦衣玉食。但往往天有不測風雲,五歲那年,父親離世,這讓他和母親的生活從此一落千丈。
可終究是李家公子,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算沒有了父親的庇護,他和母親相依為命,依舊能把動蕩的日子過得安穩。
他師從蔡元培,豐子愷是他的學生。
一首由他做詞的《送別》,道盡人世之離散與世情之無常,成為傳世之作。
他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還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一生著作的作品,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被稱為「近代歷史上少見的天才」。
可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在他38歲那年,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痛惜的決定。他選擇了剃度出家,在靈隱寺慧明法師座下受具足戒,法名演音,號弘一。
從此,李叔同徹底的告別了這個紅塵世界,去到一個每日只有青燈古佛相伴的日子裏。
李叔同留給世人的,除了他平生收藏的大半美術書籍作品和自刻印章等,還有的就是讓人不知覺間的一聲又一聲的嘆惜。
1942年10月13日,62歲的弘一法師於溫陵養老院圓寂。
如果說38歲以前的人生,李叔同是為母親和世人而活,那38歲以後,直到62歲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弘一法師才是真正的為自己而活。
人生在世,終其一身不就是為了要找到自己的「活路」嗎?所以,不管他是李叔同還是弘一法師,他都是他自己。
王臣在《人生一直在告別》里說,其實在凡胎肉身之下,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個平常人,擁有一顆庸常的心,只想按着自己的節奏去活着,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李叔同如此,書里寫到的梅艷芳、卓別林、安徒生他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