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存在一定要「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各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葉子君很討厭一種傳統觀念:「男人就該埋頭搞事業,女人要妥協犧牲,管好家配合男人。」
個人覺得這放在雙體制內的夫妻關係中一點都不適用。
眾所周知,同城的體制內崗位,差距並不很大,就算提拔了也多不了太多錢。
相反,單位和單位的能量卻是天差地別。
所以憑什麼一定要以性別來劃分呢?應該以男女雙方各自所在的單位來具體分析才對。
簡單說來,誰的位置有前途、能為家庭帶來更多隱形福利,另一方就該主動妥協,使小家的總體利益最大化。
打個比方,如果男方在文聯,女方在某大型國企,待遇是男方的2倍多:
這種搭配要是女方還得犧牲事業去助力男方搞事業,就有點不合適了。
但如果男方是某三甲醫院的醫生,而女方是某邊緣事業單位的小職員:
這種情況我舉雙手贊同女方為了支持男方事業而躺平、以家庭為重。
在現代婚姻中,實力,而非性別,是最好的議價資本。
如果男人們不服氣,認為老婆就該在家帶孩子,破解方法也很簡單——到比老婆更強的單位去!
二、對等原則,不可雙標。
比如說,女方工作上更有前景,男方已經妥協了女方,主動放棄事業一下班就回家帶孩子,好讓老婆安心加班賺錢。
女方面對老公的犧牲和奉獻,心裏應當是充滿感激、與男方互相體諒才對。
而不是一有矛盾就跳出來挖苦他:
「你看看別家老公都掙多少,你掙幾個錢?咱家過得這麼苦,都怪你這男人不爭氣!」
這就顯得不太厚道了,分工時講現代男女平等,談經濟奉獻時又走傳統路線,把經濟壓力一股腦丟到男人頭上去。
同理,如果孩子調皮搗蛋、成績不好,當丈夫的也不能一股子指責老婆孩子沒教好,畢竟老婆也要上班掙錢,育兒的責任不光是女性的,更是共同的。
三、多多肯定和讚美,切忌一味否定和打擊。
好的婚姻是贊出來的,而不是罵出來的。
成年人內心也住着一個小孩子,渴望得到讚美和肯定,多誇誇,多說點好話,對方才會用積極的心態融入婚姻好好相處。
如果只看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用挑剔的眼神去埋怨和責備,只會讓對方打心裏排斥這個家、排斥配偶。
於是產生惡性循環,家庭關係越來越糟糕。
曾經有一位女同事跟我說過一件小事,讓我很觸動。
她說她老公經常出差,家庭和孩子都是她管得多,任勞任怨。
老公不在家時她心情很好,做家務都哼着小曲,但老公一回家她就煩心,下班根本不想回家。
究其原因,老公在家裡像個監工,不停對她的勞動進行全方位挑刺:
孩子怎麼又拉肚子你怎麼帶的,這地多久沒拖了一層灰,你怎麼又忘記交水電費了……
她的付出老公從來沒說過一句「辛苦了」,那些瑕疵卻被無限放大,讓她感覺無限挫敗。
四、睡前輪流罵罵領導、吐槽單位,感情會在同仇敵愾中得到升華。
這一點,葉子君是有親身體驗的。
無數次我感覺跟自己老公的感情進一步加深,就是因為我向他吐槽領導某些奇葩操作時,他罵的點讓我感覺特別爽,很解氣!
我就感覺:我不爽的人被他罵得如此狠,真是我的完美嘴替!這個男人好合我的意,三觀特別合!
同理,當你的ta在單位里遭到不公待遇時,你作為配偶,聽完的第一反應,必須是無腦跟ta站在一條陣線上,無條件支持ta。
即便ta有錯,也得支持完、罵完敵人,再來冷靜幫ta分析。
再講一個反面教材。我一位朋友跟我提過她跟老公的交流。
每當她跟老公說自己在單位如何被領導穿小鞋了,老公的反應永遠是:
「你應該反思反思自己,為什麼他不為難別人,就為難你?你肯定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
每次都搞得她特別鬱悶,感覺自己像嫁了個班主任。
她說:「我跟你傾訴是為了得到你的支持,而不是讓你站在我的對立面一起批評我的,你怎麼就不懂呢?」
可惜無用。再到後來她老公甚至告訴她:以後單位上的破事你別跟我說了,還影響我的心情。
老公這種置身事外的態度,讓她深感寒心。
後來,單位里有什麼事,她寧可自己悶在心裏也懶得說出來,一回到家母語就變成無語。
當婚姻里沒有了分享欲和溝通欲,雙方的感情註定漸行漸遠。
五、大小事記得主動報備,從年終獎發了沒,發了多少錢,到下班去跟誰在哪裡吃飯。
不要覺得對方沒有主動問、事情也不大,就悶着不說。
夫妻間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和坦誠,報備即交心,對配偶了解得越多,心裏就越有安全感。
你習慣不說,他習慣不問,時間久了,會有一根刺,不聲不響地扎進心靈深處,直至滲出血來。
六、不要橫跨夫妻人脈給單位同事介紹對象,尤其是家族關係。切記!
打個比方,你出於熱心,給單位里小夥子介紹了個小姑娘,是你老婆的表妹。
要是不成還好,大不了尷尬一陣就過去了。
成了才真是麻煩,這意味着單位同事有了窺視你們夫妻的另一視角和線索,對自己很被動。
萬一日後你跟老婆鬧個離婚、換了個新車,你自己並不想聲張,但由於有另一層關係的存在,你的秘密隨時會被人捅出去。
有可能是無意說漏嘴,也有可能是故意為之。像個定時炸彈,隨時埋伏在你身邊。
與其讓自己未來被動擔心,不如一開始就不要搭建這一層尷尬關係。
(葉子君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
我是葉子君,體制內十餘年摸爬滾打,踏踏實實說職場經驗,老老實實教你避坑。關注我,讓你成長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