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深夜,47歲的王先生和三兩個朋友,一起坐在大排檔前吃燒烤喝酒。雖然看起來很愜意,但氣氛卻有些憋悶。
原來,之所以哥幾個今天出來,是因為王先生和妻子又吵架了,兩人因為都是愛較真的人,所以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起矛盾。而奇怪的是,幾乎每次都是王先生「吵輸了」,然後抱着一肚子氣摔門而去,找幾個兄弟借酒消愁。
這一次,自然又是王先生「輸了」。他悶悶不樂地抱怨:「為啥我每次吵架都會說話結巴,手抖還心跳加速?明明很生氣卻腦子一片空白,就算有理也變得沒理了!」說罷,覺得不過癮,王先生又悶了一口酒,畢竟小矛盾不能影響家庭幸福,這點委屈和生氣還得順着酒喝進肚子……
為啥一吵架就說話間結巴、手抖、心跳加速?是不是生病了?
和王先生類似,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矛盾無可厚非。但王先生吵架時的情況,可能也會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鳴:每次吵架都會有結巴、手抖、心跳加速的情況出現。一些朋友在回過神來以後,害怕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
其實不然,在吵架的時候,人不可避免會生氣,大腦感知到你可能要「戰鬥」了,腎上腺素就會飆升。
在腎上腺素的影響下,交感神經活躍,血液循環加速,出現心跳加速,說話結巴的情況,都是比較正常的。
那麼,吵架時「手抖」又是怎麼回事?
手抖在醫學上也被稱為「震顫」,如果在吵架時的手只是微微發抖,甚至本人都沒有察覺到,並且處於可以控制的情況下,則多是情緒過激導致的,並不會影響健康。
但是,如果在吵架的時候手抖個不停,甚至自己沒有辦法控制,則可能存在「特發性震顫」的病症,在遺傳和過激情緒的影響下,神經對肌肉的控制紊亂,患者會出現「篩糠」般的肢體抖動情況。
研究表明,超過50%的帕金森患者存在特發性震顫的情況,如果您在生氣的時候,肢體抖動過於嚴重,無法自我控制,盡量前往醫院檢查治療比較好。
總結一下,一吵架會結巴,手抖,心跳加速,是人人都會出現的自然生理現象,不用太過擔心。但是,如果生氣吵架時,手抖的劇烈甚至無法控制,身體伴隨胸悶,頭暈頭痛的情況出現,還是盡量去醫院檢查一下比較好。
不過話說回來,經常吵架終歸是不好的,不僅會破壞親人朋友之間的關係,更會對自己造成健康方面的傷害。
經常生氣吵架,身體的這3個主要器官直呼「受不了」
首先,心臟會受傷
研究發現,當人在陷入生氣的衝動情緒中時,身體的血液流量會加速,大量的血液都會流入心臟中。
就好像一個袋子突然放入超負荷的東西,「袋子」也就是心臟自然也會受到損傷。尤其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輕則出現心慌,胸口疼痛的情況,重則可能引起急性心絞痛等癥狀。
肝也會受到不小的刺激
中醫認為,五臟六腑和七情六慾相互對應,而生氣對應的就是肝臟。經常生氣會導致肝火上揚,引起肝臟不和,從而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即便從現代醫學來看,肝臟本身有儲藏血液的效果,生氣導致血液流速加快,對肝臟也是不小的衝擊。「氣的肝痛」從來都不是說說而已,保護肝臟健康,還是少生氣比較好。
甲狀腺可能會「亢進」
甲狀腺是身體的激素器官,分泌激素,維持內分泌平衡。而內分泌系統和情緒息息相關,經常生氣導致內分泌失衡,甲狀腺可能會分泌更多的甲狀腺激素,從而造成刺激,引起甲狀腺結節,甲亢等癥狀出現。
如果經常生氣,並且逐漸養成易怒性格的朋友,可能就是因為甲狀腺激素分泌紊亂所致,盡量剋制,平時飲食清淡一些,調節自身健康平衡。
當然,這3個器官受傷只是典型,生氣所帶來的壞處遠不止這些。但是,憤怒畢竟是人類的情緒之一,有的時候不自覺就會出現,在生氣的時候學會合理控制,也是維持健康的有效方法。
生氣總是控制不住怎麼辦?教你2個方法
①吃點好吃的
這個方法看似有些「荒唐」,但卻是有研究證明的。美國心理學協會Kaplan and Kaplan發現,食慾可以成為大多數情緒的宣洩手段,這種情況也被稱為「情緒性進食」。
這自然也包括憤怒,在控制不住生氣的情況下,吃點東西可以有效地通過食慾來抵消部分憤怒,從而讓你慢慢地平靜下來。所以生氣的時候吃點好吃的也未嘗不可。
除此之外,甜食可以有效促進大腦多巴胺分泌,讓你高興,生氣時吃點甜品的效果會更好。不過過量飲食還是會造成肥胖和疾病的,吃的時候也要盡量剋制一些。
②直面自己的「底線」
人在做事的時候,都是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當觸犯了自己的底線時,人就可能會生氣或衝動。
但根據調查發現,大多數人生氣往往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可能只是房間亂了,垃圾沒丟等等日常瑣事。看到以後氣血上涌而生氣。
但是,這些事情,相信遠遠不是大家的底線,如果在生氣前,能夠有「審視底線」這一步驟,你會發現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生氣,憤怒的情緒也能抵消。
著名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生氣就像毒藥,自己服下卻指望別人痛苦。」經常生氣並不是什麼好事,更有可能引起器官損傷導致疾病。日常生活中學會調理自己的情緒,才是幸福健康生活的基準。
參考資料:
[1]王婷婷. 一次生氣身體很多器官都受傷[J]. 自我保健, 2017(10):1.
[2]褚政, 李銳. 手抖請把原因辨[J]. 老年人, 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