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經濟形勢不太樂觀,各行各業都沒有那麼好乾,不可避免的,很多人開始焦慮了。
焦慮很正常。
當我們感到未來有許多不確定和潛在風險的時候,內心那根叫做焦慮的神經瞬間繃緊,猶如拉響警報一般激活了原有的生活。
「孩子這次成績這麼差,中考能考上嗎?考不上,難道就要去技校嗎?那他一輩子就完了!」
「父母身體越來越差,萬一出什麼事,我該咋辦啊?」
「老公最近回家越來越晚,還動不動唉聲嘆氣,說生意不好做,我們家還能保持現在的生活水平嗎?我孩子怎麼辦?」
……
焦慮有一種魔力,一旦開始,就很難停止。
生活就像一個大花園,片片雜草團簇着鮮花。
當我們反反覆復地盯着那些礙眼的雜草,想着怎麼把它們徹底解決了,那就着了「焦慮」的道兒。
「焦慮」有時候很奇怪,你越焦慮什麼,就越會來什麼,因為事實印證了過去的焦慮,你就會越來越焦慮。
學員李萌是焦慮+內耗重症患者。
她是普通本科畢業,一直對自己的學歷很不滿。
本來想在大四以考研作為跳板,洗刷第一學歷帶給她的恥辱。
但是還沒有開始,她就開始焦慮,「我理科這麼差,考研數學那麼難,我還要從頭學,我考不上咋辦?浪費時間不說,還不一定能得到結果,萬一既考不上,又耽誤找工作怎麼辦啊?」「考研和找工作競爭都這麼激烈,我以後該怎麼辦啊?」
在各種焦慮中,她壓力山大地上了考場,果然真的沒考上。
不得已,她找了一家公司上班,又開始對着自己的未來發愁——
「這個公司業績平平,萬一倒閉了,我該怎麼辦啊?」
「我現在這個工作也沒有什麼發展前景,要是公司倒閉了,我還能找個啥工作啊?」
她到處拉人訴說自己的焦慮,別人給她出主意:「你可以多學點東西啊,以後就算現在單位不行了,可以去別家啊!」
但是,下班後她直接躺平,用幾集肥皂劇犒勞上了一天班的自己。
如今她已經結婚,卻仍沒有放棄「改變」的想法,要考證,要走出去,要讓曾經瞧不起她的人刮目相待。
只是所有的想法,都停留在口頭。
在她身上,誰都能清晰看到焦慮蠶食內心的痕迹。
當她走到某個無法把控的人生路口,他的第一選擇是逃避——發現逃不掉,只能不斷焦慮——四處訴說,卻毫無改善——抱怨——繼續焦慮。
一直這樣循環下去,她的事業一直沒有起色,婚姻也是勉強湊合、貌合神離,最讓她頭痛的是身體健康——
自從她年過四十,身體小毛病不斷,又失眠,又脾氣大,天天喊累。
她說:「我現在就是沒錢、沒愛、沒健康……」
故事如果到此結束,就是大多數人在生活里某一瞬的復刻:我們焦慮,然後妥協,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
但人生的珍貴在於:其實我們還有許多選擇。
焦慮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提醒我們未來可能會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朋友。
當我們學會友善地對待焦慮,接受它所帶來的一切思想、情緒和身體方面的反應,一切都開始發生變化。
很多小夥伴可能會說:「改變哪有那麼容易,我沒錢沒顏值沒背景,拿什麼改變?」
有一個女人的故事,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發:
她是一位女明星,在美女如雲,顏值至上的娛樂圈,顏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她也沒什麼背景,父母都是普通人;最初,她也很窮,房子都租不起。
曾經,她也為所有的這些焦慮,最終她卻拼出了一番天地。
可能很多小夥伴猜出來了,我們說的是馬麗。
最近,由沈騰、馬麗主演的電影《獨行月球》票房大賣。作為女主角,馬麗憑藉多部作品積累,成了中國影視票房最高女影人。
電影這一方天地里,馬麗能演出身處幽暗生活的小人物的無奈,也能詮釋蠢土女學生的詼諧;她既有魂穿後的「男性」靈氣,又有着獨行月球總指揮應有的果敢堅毅。
馬麗是國內女演員中獨樹一幟的那個,可塑性極強,一步一個腳印。
幾乎可以說,她的名字出現,就意味着「放心」。
但是,最初她也因為自己的容貌、自己的前途而無比焦慮。
讀大學時,一直成績優異的馬麗第一次知道焦慮是什麼滋味:
學校排演大戲從來沒有她的份兒,偏偏導師把原因說得很直白「你長得像猴子,最好把上牙敲掉四顆再說。」
言外之意,她並不適合演戲。
帶着膽怯與倔強,她不願意像其他同學一樣見導演、跑劇組。年少的女孩以為,因容貌而起的焦慮惹不起,但躲得起。
但,躲並不能解決問題。
有一天,母親打來電話問她借錢,她才後知後覺:沒有什麼象牙塔,之所以能逃避焦慮,不過是家人的奮力托舉換來短暫自由。
她開始硬着頭皮找活兒,到各種劇場里自薦跑龍套,把整個人扔到一場場表演中。恰巧的是,沈騰看到她張力十足的詮釋,推薦她成為開心麻花一部戲的替補。
見面那天,馬麗的「焦慮」又犯了。
在她看來,開心麻花要的不是東北女漢子,而是眉清目秀的淑女。
她找來並不適合自己的長裙、高跟鞋,又給自己擦了厚厚的粉。
後來沈騰回憶起那一幕,忍不住吐槽:「脖子和臉都不是一個顏色,嚇死我了,差點退貨。」
有了新機會,並不代表深藏於心的焦慮結束。
雖然成功加入開心麻花,但因為不夠漂亮有名,馬麗差點和《夏洛特煩惱》失之交臂;
《夏洛特煩惱》一炮而紅,被更多人看見的馬麗卻被更多人詬病「你太胖了」。出席活動時,品牌商總是以「把衣服借給馬麗,品牌逼格會拉低」為由,再次把「丑」這個字扔到馬麗面前。
環境壓力下,她愈加焦慮,逐漸看不清自己。
為了達到大眾心目中白瘦幼的標準,馬麗這個早餐能吃一隻雞的姑娘,硬生生一個月不沾葷腥;
為了脫離「馬麗也就和沈騰在一起才會演戲」的斷言,她隻身去到香港和古天樂合作,並在次年挑大樑出演《羞羞的鐵拳》;馬麗很努力,也的確有成績。
她的硬照登上了男人裝,含騰量為零的電影票房很高。
但網友的質疑,一次次激活了馬麗內心的焦慮。
她就像一個戰鬥永動機,處處狼煙處處作戰。她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鬱症,在喜劇表演和壓抑中來回穿梭,幾近分裂。
當真正把自己塞進了那件S號的禮服,她開始困惑:
真正的馬麗就是一個穿L號衣服的大大咧咧的女漢子,為什麼要被外在的輿論、內在的不安牽着走?
她開始試着放下,不去思考未來怎麼辦,也很少去想過去收穫過怎樣的評價,更不允許自己再傷害自己的身體。
比思想更清晰的,是她的行動。
2017年,馬麗在事業輝煌時公開了和小她11歲男友許文赫的戀情。
意料之中,網絡里一片感慨「現在你還年輕,年紀大了會被拋棄的」、「一個藉藉無名的男演員,和你在一起恐怕是為了出名」。
這一次她不逃避,不反抗,也不順從。
按照正常的生活軌跡好好地拍戲,認真地戀愛。
一年後,兩個人結婚了。
在拿出央視春晚作品和《我和我的祖國》兩個作品的同時,馬麗孕育了自己的孩子。
如今的馬麗,臉上沒有一絲過去的怯懦畏縮,她大大方方調侃自己的雙下巴,不斷延展表演的邊界。如果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她早已經用行動把它改成了盤旋上升的階梯。
有彎路,但人站得高了,身邊的流言也追不上了;有爬坡,但因為在行動,也就沒時間焦慮了。
在生活里,我們太喜歡用焦慮這個詞。
事業出現偏差,感情發生齟齬,每一件小事都足以讓我們沉沒在焦慮中。
如何面對焦慮呢?
首先,就是要接納自己,愛上自己。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因為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我們對現狀不滿意,這個不滿意延伸開來,我們開始擔憂未來,害怕未來。
而這份擔憂與害怕,又深深影響了我們現在的生活。
我們看不見自己現在的擁有,看不到現在的美好。
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無法活在當下。
只有我們真正接納自己,愛上自己,我們才能客觀看待自己,才能發現自己的優勢,看到自己改變的方向。
不然的話,就算你去改變,也是人云亦云,沒有走對方向,最終還是失敗。
改變的失敗,又會加重你的焦慮。
其次,行動治癒焦慮。
與其為自己編織一個可怕的未來,不如制定一個清晰的目標,回歸我們自身,了解我們的需求和能力,然後腳踏實地的努力。
事業如此,愛情亦如是。
如影隨形的焦慮,其實是一種泡沫,愁與苦、是與非、愛與恨都不重要。
看不了太遠,就做好眼前;暫時不具備的能力,一點點獲取。
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日常中習得平和,在腳踏實地中尋到解藥,在人群後活出自己。
誰也不會想到,曾生於小城、沒有萬千姿色的馬麗會有如今的成功。
她曾經也被焦慮裹挾,曾經也隨波逐流,最終是回到現實、回到眼前,接納自己,一步步建設自己的人生。
這個不需要濾鏡與妝容都可以笑得舒展強大的女人告訴我們:
別發愁未來的路怎麼走,只要你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