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小看一個不合群,也不愛說話的人

2022年08月28日16:04:02 情感 1117

有人問:「為什麼人越長大,越喜歡沉默?」

高贊的回答是:「因為有些人無話可說,有些話無人可說。」

成年之後,你就會發現,身邊很多人,不合群,也不喜歡說話。他們就算是在群體里,也是默默無聞的樣子。

如果你以為他們是沒有出息的人,不值得交往,就大錯特錯了。對他們高看一眼,學習他們的優點,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永遠別小看一個不合群,也不愛說話的人 - 天天要聞

01

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說話,而是一言九鼎。

東晉時,有一個畫家顧愷之,行為有些「異常」。

比方說,他畫了一個人物,好多年都不會畫眼睛。他幫大臣裴楷畫像,額外添加三根鬍鬚,還說「特別傳神」。

有一次,瓦棺寺要擴大規模,召開大會,就號召大家募捐。

你給十元,我出百元,寺門口,好不熱鬧。

顧愷之走到門口,揮筆寫下「我要捐一百萬」。

和尚們很疑惑,一個窮酸的畫家,去哪裡拿錢呢?顧愷之不慌不忙,在牆壁上作畫,並且把院門關起來,不讓人看。

過了一個多月,顧愷之傳話出去:「第一天來看畫的人,給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給五萬,第三天來看的人,隨意給......我準備畫維摩居士的眼睛了。」

方圓百里的人,還有一些遠方的官員、富豪,專程來看顧愷之畫眼睛,給的善款,超過了一百萬。

俗話說:「無信則人危,無法則國亂。」

如果一個人說了話,但是做不到,以後說再多的話,也是廢話而已。因此,說話之前,要有籌劃,看看自己有沒有說謊,是不是可以做到,說話之後的結局如何。

說話不多,也喜歡一個人獨處的人,其實是在獨立思考而已。

在不知怎麼辦的時候,我們總是強迫自己「靜一靜」,然後就會想到辦法。再開口,就是解決困難了。

把「靜一靜」成為常態化,為言語負責的精神,會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在外人看來,你不說話,或者忽然就「啞」了,是奇怪的,但是你卻心中有數,見怪不怪。

永遠別小看一個不合群,也不愛說話的人 - 天天要聞

02

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合群,而是遠離三觀不同的群。

也許,你會這樣認為:不合群的人,總是形單影隻,拒絕所有的應酬,工作中也習慣了獨斷,很少和同事交流。

事實上,不合群是一種態度,並不一定消失在群體里,或者是一個人獨居深山,不問世事。

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從小就顯露了不合群的徵兆。

他十一二歲時,和母親去親戚家赴宴,大家都打扮漂亮,聊海闊天空的話題。唯獨他很冷漠。母親覺得沒面子,要他說點什麼。

他說:「這不是我的志向。」

從鄭玄的人生歷程來看,他並不拒絕群體。

少年時期,他先後在張恭祖馬融等人名下讀書;成年後,去多地遊學,還辦了學堂,親自講學。

到了中年之後,他迴避「亂世」,從此閉門寫書,研究學術。他對《毛詩箋》《周禮》《儀禮》《禮記》等書,進行了註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也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你走東邊,去看日出,別人要去西邊看風沙,為什麼要強求自己,跟在別人身後呢?

時局不同,年齡不同,你的三觀也會有所改變,並且你很可能和時代「格格不入」。要是你強求自己合群,肯定會很難受。不如遠離群體,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過一段時間,有同層次的人來交往,人生就熱鬧一些了。

簡單來說,聰明的人,能夠「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還能夠「自立門戶、自己拉山頭」。

對於當下所在的群,可以做到「邊走邊扔」。當自己的層次變高了,把低層次的群,就放棄了。當群里的人都「變味」了,就可以果斷退出。

比方說,以顯擺成績為主的同學群,就不適合經濟狀況不好的同學;遇到互相拍馬屁的工作群,最好是隱藏自己。

永遠別小看一個不合群,也不愛說話的人 - 天天要聞

03

不愛說話的人,不是沒主張,而是遠離「人多嘴雜」。

《增廣賢文》里寫道:「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當一個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的時候,就會被別人利用,起碼會抓住話柄。

在《醉醒石》第三回里,有一個錢秀才,以教書為生。

在好心人的撮合下,他娶了財主家的女兒淑娘為妻。

淑娘每天悶悶不樂,因為她在出嫁之前,許配給了一個叫湯小春的男人。只是長輩出爾反爾,逼着她嫁給了錢秀才。

有一天,錢秀才請了一群成年的學生喝酒。把夫妻之間的大小事,和盤托出。

一個叫余琳的學生,鬼精似的,趁着夜色,假扮成湯小春,把淑娘騙走了。錢秀才的姻緣,也因此消散。

人多的時候,聲音最大的人,也最容易惹禍;那些躲在角落裡,看「戲」的人,才能明哲保身,還有機會抓住別人的話柄,反制於人。兩者對比,誰對誰錯,就很明顯了。

我們可以聽到別人的言語,但是聽不到別人的「心聲」,只能靠「悟透、判斷」。因而,做一個不起眼的「群居人」,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永遠別小看一個不合群,也不愛說話的人 - 天天要聞

04

漫畫《夏目友人帳》中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我必須承認生命中大部分時光是屬於孤獨的,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習慣獨處的人,內心是豐富安靜的,並不寂寞;使勁往群里走的人,內心是躁動的,看人臉色,聽人瞎說,自己胡言,反而很寂寞。

做人,要從心所欲,別讓自己淹沒在人海里。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