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交流會上,作家古典問了在座所有人一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手拿一個水杯,他下一步最好的選擇是做什麼?
有人說應該去裝水;
有人說應該去分享給別人;
有人說應該分析一下怎麼用最好的方式利用水。
而古典卻微微一笑:
「一個人手裡拿着水杯,他應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水杯沒有必然關係。」
其實,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這樣一個水杯。
那就是我們不易察覺,又極易犯下的思維陷阱。
它們就像一道無形之牆,阻礙了原本思維的暢通,讓你看不清內心。
因此,不斷升級認知,打破思維壁壘,是我們每個人一生的修行。
《拆掉思維里的牆》這本書里,古典就點出了三條生活中常見的思維陷阱,並給出轉變心智的方法。
讀懂這幾點,你的人生或許會通暢許多。
拆掉「穩定」之牆,拒做安全感的奴隸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繼續深造可以讓我的履歷更漂亮,提高就業競爭力,但是現在做同樣選擇的人太多,我考上的幾率太低了。」
「大城市的就業崗位廣,發展機會多,但是我怎麼努力也安不起家,去了也遲早要回老家。」
「最近有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可是我能力一般、要新學的東西也很多,我一定做好不好。」
有以上這些想法的人,其實往往都是被安全感囚禁的人。
他們習慣用一個「是的,但是……」的口頭禪,給思維設下各種限制,把自己封鎖在狹小的成長空間里,害怕改變,拒絕嘗試,最終淪為安全感的奴隸。
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就講述了一個關於「安全感」的故事:
以奶酪為食的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在某一天發現他們的奶酪不見後,分別做出了不同的反應。
嗅嗅反應敏銳,迅速做出思維轉變,接受奶酪不見了的事實;
匆匆立馬行動,出發尋找新奶酪;
哼哼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極後,也開始慢慢轉變思想,接受現實和積極行動;
唧唧則是永遠陷入在「奶酪不見了」的悲傷中,自怨自艾、萎靡不振。
故事裏的這個「奶酪」,隱喻的其實是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的某種東西:
比如個人的競爭力、職場的變現力,被愛的幸福感等等。
當我們發現它們消失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淪為安全感奴隸的人,就會像唧唧一樣,不願接受,不敢改變,畫地為牢,圈鎖自己。
獵豹移動CEO傅盛說得好:
我認為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險,敢於面對困難。
有時候,打敗我們的,往往不是外界的壓力,而是內心的恐懼。
往往只要你邁出小小的第一步,就會發現:
事情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糟糕,困難也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大。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裏,唯有不斷更新、持續學習,才能擁有真正的安全感。
本書已在樊登讀書APP上線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立即免費收聽整本!
僅限7天!
(領取時間:8月19日至8月31日)
拆掉「畏懼」之牆,莫成「沒興趣」的弱者
你是否曾經因為猶豫、糾結錯過很好的機會?
或許是一份難得的感情、一個突破自己的挑戰;
又或許是一個能夠讓生活跟現在截然不同的選擇。
時過境遷再想起,只能用「不感興趣」「沒有緣分」來安慰自己。
《人生第一次》里有句話我很喜歡:「只有當你再也不想嘗試了,你才算失敗。」
很多人常常把失敗歸結於自己不擅長,但其實真正的失敗其實是害怕失敗,比如假裝自己沒興趣而拒絕嘗試。
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她先是給學生們看一個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視頻,絕大多數學生都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接着,她又讓學生讀一篇很難的黑洞科學文章。
結果許多原本宣稱自己對黑洞感興趣的學生,立馬改口說自己沒興趣了。
其實,這正是大部分人都會存在的畏懼心理:
我們常常在一開始對某種事物表露出興趣,可一旦發現需要耗費精力去學習研究時,就會以「沒興趣」來推脫,不願嘗試,拒絕挑戰。
《拆掉思維里的牆》書上說:
當一個人面對新事物覺得無力投入,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時,他們就會表現出對新事物的漠不關心。
你有沒有對某種事物說「沒興趣」的時候?
如果有,那請你認真地提問自己的心:「我是真的沒興趣,還是我害怕失敗?」
電影《外太空的莫扎特》里任小天,喜歡天文,卻被爸爸逼着練鋼琴。
學琴八年的他,心裏對天文的熱愛與好奇,卻從不消減。
於是,爸爸提出一個要求:如果他參加鋼琴比賽能進入決賽的話,就同意他不再練琴。
最終,任小天不僅獲得比賽一等獎,還拿到高等音樂學府的錄取通知書。
可即便獲得了如此耀眼的成績,他對鋼琴依舊沒有半分興趣,還是堅定地選擇了研究天文。
也就是說,當一項事物讓你榮譽加身,可你依舊喜歡不來,這種情況才是真的「沒興趣」。
作家李尚龍做過這樣的總結:
失敗的痛苦遠遠不如怯懦的痛苦,怯懦帶來的痛苦是持續的,而失敗帶來的痛苦會隨着反思和解決問題而消失。
生活里沒有永遠的失敗,只有不敢開始的懦弱。
人生不過短短三萬多天。
任何事情,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你只有行動起來,想要的生活才會奔你而來。
本書已在樊登讀書APP上線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立即免費收聽整本!
僅限7天!
(領取時間:8月19日至8月31日)
拆掉「迷茫」之牆,慎選「有意義」的人生
古典老師在做職業諮詢的時候,經常被問到這些問題:
「你覺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什麼是我能熱愛一生的事?」
「什麼是我最獨特的天賦和熱情?」
而他的回答是:「就從做點你覺得有意思的事開始吧!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為什麼不是做有意義的事呢?
心理學中提到,人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我們因為喜歡,才去做一件事;
外在動機,則是我們會因為某個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個行為。
有意義的事對你來說,一定是正確的,但不一定是你喜歡、樂意的。
而當你去做內心感興趣的事,你的學習主動性會更強,行動阻力會更小,那麼最終的效果自然會更佳。
胡適先生在赴美留學之前,哥哥極力要他學鐵路。
可當時,年輕的胡適對路礦這方面並不感興趣,他喜歡與朋友們討論文學問題。
但為了不辜負兄長的期望,他最後妥協,決定選讀既能減輕家裡經濟負擔,又能報國的農科。
直到有一次,老師要求他們做蘋果分類的作業。
美國同學都是農家子弟,對於蘋果的普通名稱一看便知,所以作業做得又快又好。
而胡適跟另一個中國學生,花了兩小時半,只分類了二十個蘋果,而且大部分是錯的。
那天晚上,他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職業規劃:
「我花了兩小時半的時間,究竟是在幹什麼?中國連蘋果種子都沒有,我學它什麼用處?自己的性情不相近,幹嗎學這個?」
思慮再三,胡適決定拋棄這種帶着他人期望的,有意義的人生,而是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餘生。
不久,他便離開農科,轉而投向自己喜愛的文學領域,並最終取得了非凡成就。
周國平說: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
學習也好、工作也罷,熱情永遠是人生最好的助推劑。
人生在世,要麼去拋開一切束縛,做你真正喜歡的事。
要麼就要學會從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不斷發現熱愛和樂趣。
唯有如此,才不會在日復一日煎熬和懊喪中喪失熱忱、停止生長。
寫在最後
古典老師說:
「對於個人發展的差異之問,在這個階段,我會說,看清人生真相,做聰明的努力,為自己負全責。」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不知不覺地形成自己的底層思維。
但過去階段的思維方式,不一定適用於當下的你。
正如我們不能用學生時代的思維來適應職場生活,也無法用20+的人生經驗來指導30+、40+的自己。
跳出現有的認知框架,不斷打破思維的局限,才能向下紮根,向上生長。
點個「在看」,與大家共勉。
作者 | 胖妞不愛動,一個身體安於小城,思想卻不願受限的廣東姑娘。愛好讀書寫作,追求終身成長。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原創 胖妞不愛動 樊登讀書 2022-08-20 17:55 發表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