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過「低配生活」?
這問題一提出,知乎瀏覽量瞬間達到302w。
網友高贊回答是,唉,因為太香了。以前一雙鞋子大幾百,現在買個幾十塊的,光衣服鞋子每年就能省幾千;每天自己買菜帶飯,一年又能省下好幾千等。
周末去免費的景點,公園,博物館,圖書館,坐地鐵來回,再也不打車了。以前差不多每年打車都幾千。出行這塊就等於省下四五千。
總之全方面低配,省啊省……
不但能還房貸,贊助父母,養小孩,還能存下來一點,生活更踏實,也更有奔頭。你說香不香!
是啊,這樣生活不香嗎!有網友質疑說這樣生活質量是不是低?其實低配生活,是相對於「高配生活」的一個概念,指用不多的花費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低配不等於沒有品質,是在各種奢華的誘惑下,人們對生活、對社會要有一種清醒的認識。
就拿吃穿兩方面來說把,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自己下班後買菜做飯給家人吃,第二天還有飯帶。一方面是用較少的錢吃到了健康的食物,另一方面,一家人整整齊齊坐在一起吃飯不開心嗎?
對於穿,當你對名牌不再有執念,而是追求舒適、簡單,整個人也會變得很輕鬆,而不用花很多心思為每天買什麼東西而糾結。
02 哪有什麼低配生活,不過是回歸理性、拋棄了消費主義而已。
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消費主義,可觀看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什麼是「消費主義」?說白了,就是鼓勵消費,製造一些莫須有的噱頭,鼓勵人們透支消費。
比如,我的新衣服是用來討好自己的,我的人生也是。
雖然買不起房子,但可以款待自己的肚子。
來源:豆瓣網友
體重,不會因為少喝一杯奶茶而變輕。
來源:豆瓣網友
錢不是攢出來的,錢花在自己身上永遠不浪費(這句是精緻窮的起因)
你與女神的差距,僅僅是一個lv包;是男人,鞋櫃里就應該有一雙AJ
一生只能定製一枚的鑽戒
小孩才做選擇,我都要
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
以上這些,你中槍了嗎?雖然消費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消費主義陷阱」不可不警惕。
因為消費主義會創造你本不需要的需求,讓你買買買。一邊當著月光族,另一邊又以各種花唄分期等信用卡進行超前消費。有的下個月工資還沒發,這個月就已經把錢給花完了,錢包永遠都是癟的。
更可怕的是,消費主義操控人的觀念,讓人變成一個物質的奴隸。
它們主張你的消費就是你自己,越沒人愛越要愛自己,鼓勵你買買買。稍有不慎,就掉入了陷阱。比如不管經濟實力是否足夠,買衣服就得去專賣店,護膚品就得用海外牌子,手機一定要用iPhone才有面子,想要的就要早點買,早買早享受。
有個同事就有這樣慘痛的經歷,剛實習的時候,月薪3k,嚮往着自己有一天能夠成為真正的都市麗人。
當時身邊流行的觀點是:你的消費就是你自己。看着城裡本地的同事在背lv,每天各種精緻下午茶,聊着她不懂的圈子生活。感覺自己低人一等。想想錢是掙出來的,不是攢出來的。果斷分期,花3w買了個包。
後面背到辦公室,大家都問她這A貨是哪裡買的,蠻真的。自尊心受挫,原來怎麼物化並不能讓自己成為某種人。
連續幾個月省吃儉用瘦了一大圈,那時又碰上家人生病了,自己拿不出錢還要還債,才知道存款才是年輕人的底氣。
03、我們該如何避免過度消費?
一、學會記賬,梳理自身財務現狀
蘇格拉底曾說,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同樣,如果不對過往的消費進行總結和反思,那就永遠不知道錢花哪去了,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那財務狀況也無法改進。
二、奉行極簡主義,斷舍離
每個月發了工資,先將自己要儲蓄的錢存起來,然後再分配投資、支出等。
什麼是必要的支出。如房租水費電費、買菜做飯等等;不必要的支出,如喝奶茶、買衣服,過度外出聚會等
三、認清自己的需求,並匹配對應的購買能力
理性消費不是不讓你消費,而是不要被商家的套路誘導,要在慾望和購買力之前找到平衡。
比如月薪3000,就不要分期去買名牌包。存款5000,就不要為了面子報名各種高大上的藝術課。
當你不確定某個東西是否是你真的需要,你就把它們放入購物車一星期,回過頭再去看看這個東西是否值得買,是不是現在就要買。
最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量力而行、按需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