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熙熙攘攘的人間(轉載,好的文章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2021年10月05日18:40:02 情感 1419

二十二歲之前,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嫁給周先生。我想像中,婚紗一定是藍色的,手捧花應該是熱烈鮮紅的杜鵑,戒指可以沒有鑽,可以不是貴金屬,但一定是他獨家定製的,全世界僅此一枚。

這熙熙攘攘的人間(轉載,好的文章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 天天要聞

年輕時候的自己膚淺,對於幸福的定義也片面,而關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似乎也都凝聚在那些人生中的高光時刻,蠻橫地覺得之後的瑣碎都會沉溺於那些美好的片段里,永遠幸福。

後來也的確收到過戒指,普通的施華洛世奇,男士一生只能定一枚的dr,找工匠獨家設計的戒指……我從不懷疑送這些禮物時對方的誠摯,就像聽見某些人的山盟海誓一樣,我相信那一刻的真誠,但從來不會因為這一刻就給他的所有都加上美好的濾鏡。

我越來越難因為這些看起來華麗至極的舉動而覺得感動,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些女孩子被求婚的時候,會激動得喜極而泣;收到一束玫瑰會開心一整天;和另一半三分鐘能講完的話,用半小時才說完就是浪漫。魯迅說「人世間的悲歡並不相通,而我只覺得他們吵」。我達不到魯迅的高度,我從不覺得別人間的儀式感吵嚷,也會圍觀男孩子站在蠟燭中間捧着玫瑰求婚的場合,但我覺得俗,有一種俗不可耐的感覺,一邊看可能會在心裏一邊感慨,人的模仿性實在太強了,求婚那麼大的事,那麼不走心,還能有一個個姑娘含着淚答應。

我無法講清楚為什麼我在看見這些場面時會覺得俗,但其實無論鮮花、蠟燭抑或者男人,我都不存在任何偏見。

我熱切地愛着世間的每一朵鮮花,此刻的案台上就插着一束粉紅色的石竹,買回來的一紮,也沒做過多修飾,只是簡簡單單地把插在了瓶子里。其實我喜歡這世界上所有有生命力的東西,可能是因為我天生帶着的氣質中包含了太多「生不起,死不對」的陰影,所以常常對那種鮮活的、甚至帶着一點野蠻意味的動植物傾注一種超乎尋常的喜歡,瘋狂拔節的植物總是會讓我覺得格外美好。也許很多人會說,有些花剪枝會長勢更好,這個道理當然我也知道,但是我卻總是固執地覺得,違背了本性的好帶着一種適應他人意志的卑微,即便活了很久,也只是軀殼在時間裏存在着。如果生命終究只是一場煙火般的絢爛,短暫得只配在暗夜裏面划出一道稍縱即逝的口子,那也比永遠佇立在安全的位置,靜默生息來得狂妄熱烈。

我其實也喜歡蠟燭,倒不是說有多喜歡燭光晚餐,或者某種程度上它代表了這個世界上一直為人們默默付出的人,比如老師,比如軍人,比如醫生。我喜歡蠟燭僅僅因為它是蠟燭,可以用來當成燈光,給黑暗中的我一些慰藉;也可以融化成液體,任我拿捏成我喜歡的樣子。我喜歡它僅僅是因為它是它,物回到僅僅只是物的狀態,它和我溝通起來,可能會讓我覺得更純粹一點。就好像這世間熙熙攘攘的許多人,有很多美麗的稱號,君子、紳士、淑女、才女……好像只要貼上這些美麗的標籤,身上就自然而然地帶上了許多令人艷羨的光環,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世間的許多紳士背地裡髒話連篇,光鮮的淑女脫掉襪子,還會聞一聞味道是否真地令人難以忍受。更可悲的是為了維護這人前的風光,還得時時刻刻端着,不能將這美好的一面打碎,然後將好好的人生過成人設,談不上他們到底累不累,反正我看着、挺累的。

似乎在這裡說「我喜歡男人」不太合適,說「不喜歡男人」也不合適。對於和女性共存的另一種人類群體,除了報以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和理解之外,我似乎找不到更多的詞來概括這一複雜的群體。不說許多男人那麼普通還那麼自信,也不說男人對女性而言就是對立的,充滿了違背人性的攫取與戕害,在我眼裡,男人和女人的區別除了性別不同,好像並沒有其他的特質值得我大篇幅地聲討。當一個人不再把性別當成一種獲取紅利的手段,也不把所有的付出看成一種折損或者只能賺不能賠的投資,我相信這世界有許多仇恨都可以迎刃而解。把自己投射到「人」這一個大的群體,只去關注個體間的好壞,不煽動以性別為陣營的負面情緒,當個人,僅僅簡單地當個人。

可能的確是因為過了二十五歲之後,女孩子的青春就埋葬了的緣故。這一兩年,我好像再難用那些尖銳的句子去怒懟身邊所有我看起來不太順眼的事件,也不大願意去用絕對的偏見去達到一種令人震耳發聵的目的。也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我身邊的「同謀」也隨之越來越少,人也變得越來越沉靜,甚至帶着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寂寞。

我其實一直覺得我自己算不上一個涼薄的人,頂多對這個世界的許多悲歡無法共情,也鮮少真正把自己的情緒講給別人聽。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傾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平和情緒,讓心裏的怨氣能夠隨着講述一點點稀釋成自己能夠承受的濃度。但我總覺得聽人訴說格外費時間,給人建議又難以說服對方,找人傾訴格外費精力,聽人建議倒是挺好的,但大多數情況下得到的要麼是一種對方對自己負面情緒的附和,要麼是理智的客套。說到底,每個人活在這人海中都是一座孤島,你遇見一個人,發生一些事兒,你以為此後許多年的悲喜都能與之環環相扣,可即便是那種相伴了一生的人,共同走向死亡的幾率也同樣小得可憐。你說這人生來來往往,拿什麼去詮釋來日方長?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