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個性極強的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王艮這句話別有深意,他來拜王陽明為師前就是狂傲不羈的人,拜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
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所以他說的「我看滿街都是聖人」,是在譏笑王陽明。
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說: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於善良的人,我善待於他;對於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得到善良了,從而使人人向善。對於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可以得到誠信了,從而使人人守信。
而王陽明的最後一句話——「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就是說我們不管別人是否是善良還是不善良,是誠信還是不誠信,只要我們用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去對待他們,而這樣的人,誰不願親近?誰不會愛戴?自然「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確實已經是真正的聖人。
所以別再懷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養不夠深,做不到用善意去對待所有人。不是這個世間虧欠你,是你自己虧欠了自己。
有句話叫「怨怨相報何時了」,如果你發現一個人有一次不好的行為,就從此在心裏給他打上印記,他是不善良的,他是品質不好的,那麼天長日久,你周圍所有人,都是有問題的,都是不善良的。
最終,你會覺得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一片黑暗,沒有一個好人,你周圍都是陷井,你很不幸生在了一個最差的時代,你會總是以為是別人辜負了你,是世界虧待了你,卻不從自己的角度去反省,不從大道的角度去看待眾生。這樣,你的心就會被黑暗蒙蔽,你會認為生命了無意義。
我們要學會不被外界干擾,不受別人影響,外界的好與不好,都不要改變自己內心的純凈與豁達;假如身邊有這樣憤世嫉俗、充滿負能量的人,也要盡量遠離。
老子《道德經》中說: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有道的聖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歸於渾樸。百姓們都專註於自己的耳目聰明,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
老子當年這些話,是講給當時的社會上層階級,即統治者君王聽的,他認為,不管百姓怎麼樣,君王都要收斂自己的慾望,把百姓當自己的孩子,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讓百姓都能回歸小孩子一樣的初心。
回到現代,我們或許只是一個團隊的領導,但仍然要始終用誠心、善心對待員工,用自己的行為、思想去引導員工,這樣,員工自然會關注、模仿領導者的行為,從而使整個團隊,氣氛融洽,大家心往一處聚,勁往一處使,每個人都有目標有方法、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創造力,如果一個集體能形成這樣的精神內核,那麼,作為領導者,看似」無為「,看似沒有任何刻意的舉動,卻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