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這個話題,源於前幾天在抖音上看的一個段子。
「只准你帶三樣東西,在一個禁閉的房間呆一個月,一個月後挑戰成功給你一百萬。」
是不是覺得你可以做到?
這是發生在國外一個真實的挑戰,但結果最後沒有人成功。
一個月的時間說來不長,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在一個幽閉的環境,不和外界接觸,就算給你一部手機,也不見得你可以做到。
人,可以說是群居動物。
嬰兒剛出生需要母親的懷抱才可以安然入睡,長大一點兒接觸的是自己的家人,上幼兒園會認識很多小朋友,上學到工作,走的每一步都需要與人相處。
可今天我要說的卻是獨處,當然這個獨處不是要你和外界斷絕一切聯繫,而是讓你學會獨處,拋開世間凡塵瑣事,獨立思考,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緒。
但很多人喜歡熱鬧,一個人的時候寂寞難耐,於是整日呼朋喚友,輾轉於交杯換盞之間。
一群人的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
有時,靜下心來,一個人安靜的呆上一天,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我們不可能讓自己獨處一個月之久,但當你真的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感到放鬆。不必再面對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不用再費盡心思去猜測別人的想法,不需去討好任何人,只有自己,可以卸下所有防備,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
一個真正享受獨處的人,能回歸本真的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喜歡的事情中來,這其中的妙處,別人是體會不到的。
人到中年,經歷了前半生的風雨,有的人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有的人卻還需要為生活奔波;不論你是成功或是失敗,你身邊的人卻越來越少。
這幾年,幾乎每年都要參加1-2次葬禮,生老病死和意外,我們每個人都不可倖免。孩子長大了,也會有自己的生活,不會一直守在你的身邊。那些曾和你一起瘋鬧嬉笑的朋友,也不會時時聚在一塊兒了。
我們一直在斷舍離之間取捨,我們不斷捨棄一些東西和一些人,真正留下的,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試着獨處,恰恰是重新做回自己。
獨處並不難,新冠疫情期間,我們都經歷了隔離。在與外界隔絕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在不停的找樂子,雖然我們呆在家中沒有與外界接觸,但我們依然可以活的有滋有味,不至於了無生趣。
起碼我們都享受了一段獨處的美好時光。
有時,獨處的時候才能激發一個人內心的潛能。
作家只有獨處的時候才可以安靜寫作,文思泉湧,畫家也是在獨處的時候作畫才會有感覺,所以很多畫家和作家都喜歡到大山深處獨居去寫作和寫生。
獨處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1.讀一本書,你的氣質可以體現在你讀過的書里;
2.完成一個十字綉作品(適用於女生);
3.學做幾個新的菜式;
4.學習斷舍離,很多年都不用的東西也直接丟掉,你會發現你以後的生活會輕鬆很多;
5.學會一項技能,提升自己;
6.獨處的時候可以跑步,跑步的時候人的孤獨感很強,但恰恰這時候可以思考很多東西;
7.整理房間,乾淨整潔的房間你會更喜歡呆在其中;
8.制定一份詳細的短期計劃,並試着去完成它;
9.記日記,記錄下自己一天的喜怒哀樂,日後翻出來也是一種特殊的記憶;
10.養一些綠植,並呵護它們長大;
11.整理手機上不常用的app;
12.一個人去看一場電影,用心去看;
13.學習畫畫,給自己生活增添樂趣;
14.嘗試跟自己對話,找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
15.去當地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參觀;
16.去做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
17.學着拍vlog,學會剪輯視頻,很多時候會用到;
18.策劃一次旅行並儘快實現它;
19.了解護膚,化妝知識,了解穿搭技巧,努力讓自己變美;
20.學習一門外語,用心學精。
除了這20條,還有很多很多獨處的方式。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競爭激烈,我們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忙碌久了往往會迷失自己,只有獨處的時候,才可以卸下防備,成為真正的自己。
而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即可以享受一群人的熱鬧,又可以安於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40歲以後,學會獨處。獨處的時候,提升自己,放空自己,面對自己,與自己的相處中看清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獨處並很享受獨處的時光。
小時候,父母忙工作,獨生女的我放假的時候自己在家,除了寫作業就是看漫畫書,最喜歡看《哆啦A夢》。那時候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看書,看電視,彈琴就是我最喜歡的,佔據了我整個童年。
十幾歲的時候,內向的我很自卑,不敢與外界接觸,依然喜歡獨處。不喜歡出門,不喜歡交朋友,躺在床上看言情小說就是我最大的愛好,很感謝以前沒有手機的日子,可以讓我看很多的書,積累了不少的知識。
上班後,不得不試着改變自己的性格,學會社交,學着侃侃而談,慢慢也喜歡燈紅酒綠。常常玩至很晚才回家。喜歡熱鬧,喜歡與人為伴。
隨着年齡的增長,又回歸到原點。
記得一篇文章上看到:生命本是場孤獨歲月,無論幾許繁華熱鬧,幾多同行伴侶,終要一個人漫步,細數似水流年。
一個人年齡越大,越喜歡獨處。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可以正視自己。靜下來試着獨處,何嘗不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