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杜絕「家長作業」為何成了老大難

北京日報客戶端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發佈通知,明確「不得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釋放了強烈的糾偏信號,引發家長們的深深共鳴。

一段時間以來,家庭作業變家長作業的情況十分普遍。孩子做閱讀任務,家長負責錄像打卡;學校布置的手工太難,家長「被自願」代勞;教師布置課後練習,要求家長批改訂正……此風漸長,令家長們苦不堪言,也模糊着老師與家長的責任邊界。針對「家長作業」泛濫的問題,自2018年以來,從教育部到各省市教委,紛紛出台規定予以治理,反覆重申「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但現實是,各種規定年年強調、年年重提、年年遇冷。

為何杜絕「家長作業」成了老大難?應該說,「家長作業」出現的原因非常複雜。有些是老師以「家校共育」為理由「甩手」,把作業推給家長;有些是老師行政任務太多,難以抽身批改作業;有些是學校一味強調「留痕」,在作業布置上太形式主義;還有些是學校盲目篤信刷題模式,家長心疼孩子不得不當起「課外老師」……可以說,「家長作業」背後,有着師德師風建設、中小學教師「減負」、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等諸多問題。

破解「家長作業」困局,關鍵是制度和執行同步發力,有賴於教育主管部門動真格、出實招,把責任壓實,把監督做細。一方面,要量化「禁令」配套措施,建立明確問責機制,對屢次違規者給予通報與追責;另一方面,要給教師減壓鬆綁,從源頭優化考核機制,摒棄「以作業數量看教學效果」的片面思維,把課堂表現、學生成長、家校互動的質量納入真正的績效體系。目前,一些學校已經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回家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時間不超過60分鐘,「小學每周一天無作業日,初中每周一天無書面回家作業日」。這些新規究竟是否有效,相關方面不妨邊探索邊總結。

讓孩子自主學習、學有所成,快樂成長、心態健康——這是很高的目標,也是所有人的心愿。孩子的教育成長離不開學校、老師、家長的密切配合,而主角永遠是孩子自己,主場永遠是學校。明確這樣的「邊界」,各項規定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落地。

北京日報客戶端 評論員 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