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星球|過來人:讓志願匹配本科後的規劃,勇敢抉擇不怕犯錯

從線下的集中擺攤到線上的長時段諮詢,從學校的全年級宣講會到家長尋求的個性化「問診」。連日來,2025年度高考升學諮詢成為應屆考生和家長忙碌的一件重要事情。

高三考生們,你們是否對自己的未來有些迷茫?是否不知如何在茫茫志願中左選擇?這些過來人的心聲或許可以為你提供方向。

■2020屆高中畢業生、《未保法》法規意見被採納者 李駿豪

回顧來時路,在高考志願填報之際,眼光放長遠,讓當下每一份努力都指向更遼闊、更適配自身發展的未來。

重點之一在於提前做好大學畢業後的規劃,若以考公、考編為方向,便有明確的專業限制;若以考研為方向,便更立足於學術,需明確自身志向,即便是排名較後的院校也值得選擇;若以就業為方向,需斟酌權衡學校和專業的優先級,名校在就業市場有更高優勢,而部分雙非院校的特定專業在細化賽道上同樣具有「性價比」。

■2023屆高中畢業生 周抒怡

兩年前填報志願時,出於個人興趣愛好的角度,我想填報法學專業,而出於對未來就業前景的預測,我的家長則更建議填報經濟類專業。經綜合考慮後,我們決定將一所政法院校的經濟類專業作為主要目標填報志願。一來該經濟類專業往年的錄取分數比法學專業低,於我而言更「穩」;二來該校在大一學年結束後有一次轉專業機會,我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學習經濟類課程並旁聽法學課程後,再做一次決定。

最終我順利被該政法院校的經濟類專業錄取,並在大一結束後決定繼續攻讀經濟類專業而非法學,因為現實中的法學學習與曾經個人預想並不一致。希望我的經歷能給學弟學妹們一些幫助,在個人興趣和現實考量有衝突時能找到折中、合適的選擇。

■2023屆高中畢業生 李怡君

回看18歲的自己,面對如此複雜的志願填報表,確實很難在自身的追求與父母的經驗中作好平衡。但對於18歲的我們而言,能夠勇敢作出抉擇,並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有繼續奮鬥的勇氣,就已足夠了不起。放眼未來,人生的容錯率遠超乎你的想像!

■2024屆畢業生 江天傑

提及高考志願填報,感慨萬千。當時春考,我已過了某所院校的入圍線,獲得校測機會,原本想過不用再經歷一輪秋考的煎熬,就此穩妥上岸。但就在校測前一晚,我卻看着手機里的通知久久不能入眠。我開始反覆地權衡:就要這樣放棄了嗎?真的甘心不再拼一把理想,不去追一次夢校?我「翹」掉了該院校的校測,最後通過秋考圓了夢。

這一段經歷也成為了我的老師: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志願填報不是「哪裡能上就填哪裡」,它是對我們未來方向,自我認知與現實考量的拷問,值得我們慎重對待。

展開聊聊我填報志願的心路歷程。

最開始,我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喜歡什麼?在我看來,這是所有決策的核心。志願填報是有可能左右未來幾十年人生的抉擇,相信沒有人會願意日復一日地與不喜歡的專業打交道。當然,興趣之外,現實也不可忽視——夢想固然重要,但人不能不吃飯。就比如我的志願表並沒有嚴格按照「沖、穩、保」的模式把院校按往年分數線降序排列。舉例來說,我希望畢業後能在上海工作,所以我把分數更低的H校排在J校之前。這是我結合自身需求作出的權衡——除非院校的辦學水平呈碾壓之勢,否則我會更重視就業因素。我建議在填寫志願之前,先理清自己重視的因素,並為它們排出優先級。

其次就是信息的收集,這一步真的非常關鍵。在高考後,我通過網絡查閱了大量院校往年的錄取分數和位次作為參考,同時也請教了很多老師、學長學姐和朋友,了解學校的教學風格和專業的實際內容、就業方向。對於最感興趣的幾所大學,我還參加了他們舉辦的校園開放日活動,親身體會校園氛圍,向學校招生辦了解無法查到的信息。我認為,信息的全面性,決定了你能否做出理性且精準的決策。

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本身就是一種實力。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你沒有掌握關鍵的信息,從而錯失了更好的機會。每一屆考生都會面對信息差帶來的挑戰:不清楚專業實際內容、不理解招生規則、忽略調劑風險……而這些問題,往往只要早一點查、細一點問,就能避免。因此,我想給大家一個小建議:請務必重視信息的收集,去查找資料,去請教他人。做出有準備的選擇,才更有可能接近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原標題:《新民·教育星球|過來人:讓志願匹配本科後的規劃,勇敢抉擇不怕犯錯》

欄目編輯:郜陽 文字編輯:馬丹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製圖

來源:作者:李駿豪 周抒怡 李怡君 江天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