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大教授豐向日: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的各主體、各環節

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培養的各主體、各環節,努力提升教師培養力,為培養強國之師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 | 豐向日

天津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指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全面構建了由「八大體系」組成、具有「六力」特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主要目標和發展路徑。「八大體系」既包括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也包括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作為基礎教育教師主要供給者,師範教育需要守正創新,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培養,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培養的各主體、各環節,努力提升教師培養力,為培養強國之師貢獻自己的力量。

悟內涵

解構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隊伍成長高度關注,2023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重要論述的集大成,更是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理論的重要創新。

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個方面是一個系統,相互作用、共生共促。決定教育工作成效的核心是育人智慧,即「啟智潤心、因材施教」,這體現了教育最本真、最深層的理念,好教師必須面向全體、注重差異,以啟發浸潤的方式促進個體心智健康、可持續發展。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是育人智慧形成的驅動力。理想信念是「初心」,一名教師必須有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感,以強烈的責任心去培養強國建設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弘道追求是「公心」,只有具有全人類命運視野,注重文化的公平,才能為教育而無私奉獻。道德情操、仁愛之心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也是育人智慧形成的保障。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作為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榜樣、做學生的示範,以博大的愛投入到平凡的崗位中。躬耕態度則是育人智慧形成的關鍵,一個善於在實踐中探索的教師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育人智慧,思考力、研究力是一名卓越教師的重要內核。

重引領

重塑師範教育新範式

從事教師職業需要精神的引領。在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歷史階段,必須有一個更高位的精神價值譜系來引領教師培養培訓、促進教師向前發展。師範教育長期以來已經形成培養教師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質量體系,但在新時代新征程教育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必須以教育家精神引領教師培養,突出時代需求,明確培養目標,加強品質錘鍊,強化關鍵能力,勇於改革創新。

從教育家精神出發,師範教育培養教師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回應崗位需求,注重具有教育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師者品性的教師培養,以創新的方式鑄就創新的教師,以創新的教師培養創新的兒童。在培養中處理好師德與師能、實踐與成長等的關係。師德與師能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弘道追求的形成要與育人智慧、躬耕態度結合在一起。一個師德高尚的人,一定會在師能上尋求不斷突破。無論師德還是師能都必須結合學科實踐、教學實踐、科研實踐來培養,實踐既能激發問題、以問題驅動成長,又能挖掘潛能、以潛能催生德行。師範教育的實踐教學也要從傳統的中小學實習開拓到企業等社會大課堂體驗觀摩,這樣培養的師範生才會履行時代使命,未來擔負起培養支撐科技自立自強所需人才的重任。

全融入

全主體、全環節融入教育家精神

教師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多主體、多環節構成的聚合體。培養教師必須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培養的全主體、全環節。師範生在師範院校學習會受到多主體的影響,包括行政人員、教學人員、保障人員、服務人員等。教育家精神經常是在一代代大師之間傳遞的,我的老師如何對待我,我也將如何對我的學生;我的周邊是什麼環境,我就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因而,對於師範院校而言,要重視影響師範生成長的各類主體的教育家精神培養,在學校營造濃厚的教育家成長氛圍,注重環境的育人功能,強化教育家精神的傳遞和輻射。

一個師範生的成長要經歷多個環節,從學科課程到學科實踐,從教育課程到教育實踐,從教學實踐到科研實踐,從校內實踐到校外實踐等。每個環節對於師範生能力素養的形成都非常必要,師範生正是在鏈條環中不斷成長。具有引領性的教育家精神也必須融入培養的各環節,學科課程、學科實踐同樣要體現教育家精神,滲透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注重教育影響的產生與教育意義的生成。科學研究不僅要重視探究的過程,更要重視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的培養。從某種意義上說,廣義的教育家精神包含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師範教育舉辦者要有意識、有計劃、有組織地搭建各種平台,開發各種項目,以項目賦能、平台支撐師範生教育家精神的滋養。融教育家精神於師範教育的全主體、全環節,必須重視方式方法,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浸潤到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點滴積累。精神的力量是無限的,期盼師範教育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領、浸潤下,在新時代新征程再譜華章。

編輯 | 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