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舊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個近些年喊得很響的理念——教考銜接。什麼是教考銜接,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什麼,高考就考什麼。大家知道,舊高考也有一個喊得很響的理念——以考定教。這個理念指揮了高考十幾年,其弊端已經十分明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2020年教育部考試院終於終止了「以考定教」理念的體現形式——《考試大綱》——的制定。教育部考試院的這一舉措標誌着「以考定教」的舊高考的終結。舊高考終結了,新高考出現了,那麼,新高考靠什麼指導教學、指導命題呢?從高考改革和高中課程改革的大背景出發,「教考銜接」這一理念便運用而生。具體而言,催生這一理念的原因應當有三個:
一、對應試教育的反撥
長期以來,高中課程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並存。相對課程標準而言,《考試大綱》對知識點的要求更為具體化,加上高考的高利害性,一些學校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奉《考試大綱》為圭臬,「以考定教」,即教學時對照《考試大綱》,考什麼就教什麼,不考的知識點就不教,教育目標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異化為片面追求考試分數,教師為考試而教,學生為考試而學。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遭到了眾多專家和社會輿論的批評。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級考試命題機構要嚴格以國家課程標準和國家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組織中、高考命題,評估命題質量,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範性。」2017年頒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規定:「校內評價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均應以本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國家相關教學文件為依據。」
新修訂的普通高中各科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本學科的學業質量標準,闡明了學業質量標準與考試評價的關係,並提出了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與之相對應,2020年開始,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原教育部考試中心)不再制定《考試大綱》。「以考定教」遭遇釜底抽薪,失去操作上的依據。至此,側重於教什麼考什麼的「教考銜接」的理念運用而生。
二、對教育教學改革的響應
2017年12月,教育部組織修訂並頒佈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與此同時,普通高中各學科教材也已編寫修訂完成。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市開始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截止2024年,使用新教材的省市已達33個,幾乎覆蓋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
為了配合新教材的使用,使新教材能夠切實在高中教育教學中落地生根,發揮新教材的功能,教育部從2020年開始,便不再制定《考試大綱》,高考各科命題一律遵循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相關要求。
三、對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響應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新時期我國人才培養的目標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需求,強調德才兼備、全面發展、服務社會、面向未來,旨在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具體目標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德育為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強化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道德品質,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全面發展: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注重綜合素質提升,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文化底蘊和實踐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2.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關鍵領域人才:聚焦科技自立自強、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重點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鄉村振興人才等。
「卡脖子」領域突破:加強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如數學、物理等),強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人才儲備。
3. 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並重
創新精神:鼓勵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
產教融合: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強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4. 適應全球化與數字化趨勢
國際化視野:培養通曉國際規則、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全球治理需求。
數字素養: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等領域的教育,提升全民數字化技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要求。
5. 終身學習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終身教育體系: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學習機制,幫助人才適應快速變化的職業環境。
家國情懷與社會擔當:強化社會責任教育,培養心繫人民、服務社會、貢獻國家的使命感。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國持續推進教育現代化改革,如「雙一流」高校建設、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強基計劃」等,並通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明確人才培養路徑。高考作為全國最重要的最大規模的人才選拔性考試之一,自然也要響應國家的人才發展戰略,同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遙相呼應,為國家在人才培養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