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縮招日,必有擴招時|無用之學,必有用武之地

文科縮招日,必有擴招時|無用之學,必有用武之地

當前,各類大學文科縮招已成事實。這種現象說明從國家層面強化科技創新發展,將主要精力置於急需必備的領域,這是社會發展的正向思維,容不得給多少時間去改變觀念,更容不得以言行阻止,人類社會進步洪流浩浩濤濤無法阻止,中國如果在這樣的境遇里還是止步不前,會瞬間被強大的科技引力撕碎,變得體無完膚了。

自1999年開始,高校擴招,擴招最多的就是文科,原因是文科教育成本低,在教育產業化背景下,人多了就會收入高,文科自然坐享其成,呈現「繁榮景象」了。然而,文科的社會影響力並不大,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是隱性的存在,不如理科能夠創造價值,直接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0多年過去了,文科雖然進行了幾何級的擴招,但文科教育內涵並未因此得到發展,這裡的問題是複雜的、社會性的、廣泛的、制約性的,主要是社會文化在發展,傳統人文受到衝擊,而且學院化的人文研究走不進尋常百姓家,幾個文學博士肯定撐不起中國文化淵流,人文學科一旦脫離了社會發展,它的生命力也到頭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在社會發展需求影響下,從家庭到國家都要求教育的即時性需求,這也並非是短視效應,而是必要條件,即時性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形式。如今,各領域急需理性天才的誕生,然而天才難遇,只能從數量上找一找,開展集約化、集中性培養。

這是個即時性的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大事。所以,人文學科縮招與理科擴招不能以維護文化利益為前提,需要社會發展方向為主導。魯迅說:「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人們總要先考慮如何生存,再思想如何好好地生活,如果再不發展科技,當被人家扼住脖子的時候才去考慮力量,那時就晚了。

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駐足欣賞科技帶來的幸福的時刻,會自然地想到文化,人文學科也會自然地登上主導教育的舞台。文科擴招到今天才過去20多年,據預測,當文科再次擴招的時間不會遙遠,如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用不了十年,即2035年文科的力量將會顯現,原因是理科思維不能完全實現科技現代化,技術與哲學、文化必然融為一體,才可實現真正為人類服務的產品。

文化永遠是人類智慧的反映。文科永遠不會成為「無用之學」,人文的力量是隱性的,也是慢慢滋養出來的,高校縮招不能代表文化的落幕,高校雖然在某方面支撐着文化基因,但社會性的主導文化永遠具有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創造力,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個民族的力量。

高校縮招文科也並非是人文的陣痛,人文的力量不在高校而在民間,只有人人維護本土的、民族的、理性的、端正的人文氣質、文化特質及精神內涵,人文的力量依然堅挺而不被遺忘而消除殆盡。

如今,文科暫時面臨著挑戰,但其價值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既得利益面前,看似「無用之學」中的知識與素養,必將影響理科思維與創造力,在審美、素養、道德、文化範疇里起着任何學科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科必將伴隨着時代需要進行深度調整與革命,會在適宜時期,適當的時候發揮其獨特價值,必將成為推動社發展和個人成長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