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歷史【地層與化石】

【高一地理考點】地球的歷史

【地層與化石】

1.地層及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徑→因為地層及化石保存有生物演化信息,地層是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文字。所以研究地層和化石的意義是→①了解地球進化規律以便掌握人類進化方向②認識地球的現狀和未來。研究地球歷史的意義是→了解環境生態災難原因以防止人類重蹈覆轍②掌握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佈以便開發。

2.根據地層可以確定→①地層形成時間②當時的地理環境。

3.根據化石可以確定→①地層順序②地質年代(生物進化有階段性和不可逆性)③地理環境

4.同一時代地層的化石相同/相似→因為地理環境相似。

5.地層越古老則化石越低級簡單→因為生物演化順序是從簡單到複雜和從低級向高級。

6.岩漿岩的形成需經歷高溫高壓→很難形成化石。

7.不是所有地層都會形成化石→不含化石的地層不一定最新。

8.地層一般上新下老但受地殼運動影響會倒置。

9.從某陸地發現蝦化石可推斷該地當時的地理環境是海洋。

10.從食草恐龍化石多可推斷當時植被茂盛且氣候溫暖濕潤。

11.從恐龍逐水草而棲可推測當時的地理環境是→①溫暖濕潤(氣候)②植被豐茂(植物)③屬於湖濱地區(水域)

12.青藏高原的魚類化石可以作為青藏高原隆起的證據→說明當時是海洋但後來板塊碰撞抬升形成高原。

地質年代的特徵和判斷】

1.①前寒武紀5.41億年前(90%歷史時間)→冥太元②古生代5.41億年-2.52億年→(早)寒奧志+(晚)泥石二③中生代2.52億年-0.66億年→三侏白④新生代0.66億年-今→古新四

【海陸演化特點】

1.前寒武紀:形成海洋和陸地

①冥古宙(46億年-40億年):原始海洋+陸地

太古宙(40億年-25億年):小規模陸地(陸核)+變質岩

③元古宙(25億年-5.41億年):陸核擴大+穩定古地台(地殼經沉積/岩漿噴發/變質/褶皺等過程)

2.古生代:海陸巨大變化+地殼反覆升降

石炭紀和二疊紀的海西構造運動形成聯合古陸=北方古陸(勞亞)+南方古陸(岡瓦納)

3.中生代:聯合古陸開始解體+大陸漂移

環太平洋地帶的燕山造山運動形成中國地質構造輪廓和地貌基礎。

4.新生代:聯合古陸完全解體+形成現代海陸位置和地勢起伏面貌

環太平洋地帶和古地中海地帶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形成阿爾脾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和安第斯山脈

5.滄海桑田變化是指→①長時間+②巨大海陸變遷的地理環境變化,不包括人工原因形成的環境變化。

【礦物演化特點】

1.前寒武紀:成礦(最主要)

2.古生代:成礦+成煤

3.中生代:成礦+成煤

4.新生代:成礦

【大氣演化特點】

1.成分演化:①初期無氧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②現代大氣→主要是氮氧

2.原因:藍細菌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

3.生物出現後→①氧氣含量上升然後趨於穩定②二氧化碳含量先上升然後波動下降

【氣候演化特點】

【生物演化特點】

1.前寒武紀:原核(藻菌)→真核→多細胞

2.古生代

(1)早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繁盛

寒武紀藍藻+三葉蟲全盛(無脊椎節肢)+珊瑚+腕足類

②奧陶紀:軟體

③志留紀:脊椎(魚類)出現+陸生低等植物出現

(2)晚古生代:①脊椎發展繁盛(魚類→兩棲→爬行)②蕨類繁盛③裸子出現④末期物種最大滅絕

3.中生代:①裸子繁盛②爬行繁盛(尤其是恐龍,在中後期向鳥類發展)③小型哺乳出現④末期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晚期恐龍滅絕

4.新生代:①被子繁盛②哺乳發展③人類出現(四)

5.動物演化:①孕育發展②海洋無脊椎③魚類④兩棲⑤爬行⑥哺乳⑦人類

6.植物演化:①藻菌→改變大氣成分有利於生物進化②蕨類→埋藏於地下形成煤炭資源為人類提供能源③裸子→埋藏於地下形成煤炭資源為人類提供能源④被子

7.動物演化原因是環境變遷→①海水變化(溫度鹽度成分)②氣候變化③大氣成分變化④海陸位置變化

8.生物滅絕原因地表溫度變化→升溫/降溫

【成煤→植物向煤炭轉化】

①植物種類繁多並生長在沼澤地(易被水浸泡)②死亡植物枝幹迅速下沉到稀泥中(封閉的還原環境避免受外界破壞)並在壓實作用下緩慢變成泥炭③泥炭長時間被保存於地層並經成煤作用形成褐煤(初級煤炭劣質煤)④再經過漫長時間後褐煤在壓實作用下變成煙煤(真正意義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