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財經觀察 | 學習機內錄播課替代培訓機構,雙減帶給平民的無奈

在教育領域引發廣泛討論的「雙減」政策下,中國教育再次迎來新的熱點議題。這一次,焦點集中在學習機的合法性上,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一些家長尋求新的教育方式,將目光投向了學習機,將其作為「雞娃」的新途徑。學習機的內容可以包括上千節課程,涵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科內容,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一些知名的學習機品牌如科大訊飛學而思、希沃等,價格從1000元到5000元不等,銷量也一直穩居前列。

然而,學習機是否違規成為了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根據中新經緯電的調查,許多學習機都包括全科的學習視頻,學生和家長可以自主觀看。教育部也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應,發佈了《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明確表示機構超標開展課前培訓屬於違法行為。教育部門關注學習機的合法性問題,特別是與教育機構的界定和人機交互的相關問題。

關於學習機是否違法,教育部門的觀點不一。廣東省教育廳校外培訓監管處的工作人員表示,培訓的界定需要與師生的互動掛鈎,這意味着學習機是否合法存在一定爭議。

學習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教育輔助工具,類似於電腦。然而,學習機與電腦在教育資源獲取和使用上存在明顯區別,因此引發了關於其是否合法的爭議。同時,人機交互技術的應用也成為了討論的焦點,特別是在美國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教育技術,如ChatGPT等,而中國是否能夠發展出類似的教育軟件,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綜合而言,學習機的合法性問題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教育資源的獲取、學習機的性質、人機交互技術的應用等。對於廣大普通家庭而言,學習機在提高學習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社會問題,如學習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和家長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監督孩子學習。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避免走向極端,以確保教育的公平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