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這屆00後大一便開始卷實習了……

暑假接近尾聲,不少大學生離開自己的實習崗位,回到校園。

新聞專業的大學生趁暑假到各報社實習是慣例,今年有些不一樣,部門裡來了兩位大一學生,剛滿19歲。同事們驚嘆,剛上完大一就出來實習嗎?這麼早!回憶起當年,大多數人在他們的年紀,都還在校園裡「玩泥巴」。

大一便實習,在00後中間不稀奇。在校大學生的實習開始時間已呈現明顯的前置化趨勢。2022年《上海市大學生實習實踐狀況調查》顯示,超過4成申城大學生選擇在低年級開始實習。

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把實習作為增加職場經驗值的最佳途徑,並期望以此獲得通向理想工作的鑰匙。不過,「卷」實習並非萬能,一味隨大流也不可取。與其盲目實習,不如先找到興趣方向,有的放矢,從容實現自我提升。

畢業生在2023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習招聘會上求職洽談。賴鑫琳攝

同輩競爭的壓力

這個暑假,大學生實習有多熱?就在7月下旬,浙江寧波推出2023年度大學生暑期機關事業(國企)單位實習活動,提供實習崗位1222個,啟動報名一周就收到簡歷6000多份,個別熱門崗位報錄比高達44:1。

大二學生小雨上一份實習完成後,便想着把崗位推薦給其他有需要的同學,於是在學校的一個微信群里發了消息。沒想到消息發佈不到一分鐘,就有十幾人申請加她微信好友。驗證通過後小雨發現,這些人有同級的同學,也有大一新生。

不少學生選擇實習,是因為不想落後。「實習是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在大一學生小葛就讀的院校,實習工作經歷被寫入學生教學規劃,算作學分,這也就意味着,只有找到實習崗位,幾年後才能順利拿到畢業證。

同輩競爭帶來了巨大壓力。對於現在的「00後」而言,生活在網絡時代,「同輩」的概念早已超出身邊同學、朋友的範疇,社交平台上優秀的同齡人層出不窮,更加重了這種焦慮。比如,小葛所在的廣告學,「卷」實習的氛圍格外濃厚,社交平台上,「大一獲得4份實習」等經驗帖漫天橫飛。「刷到這種帖子,不自覺便感到焦慮。」小葛說,「大家都在實習,少一份實習,就是少一分未來求職的競爭力,誰都不甘心落於人後。」

商科學生小李也是被「卷」進來的學生之一。在他原本的規劃里,大三再找實習也不遲,後來頻繁刷到同齡人的實習經驗帖,「他們以後都可能成為我求職的競爭對手,每條帖子都在提醒我,再不實習就來不及了」。大二開始,小李盯緊幾家互聯網大廠,四處尋找機會,並成功拿到實習錄用通知。他已轉變身份,成為製造焦慮的「源頭」之一。去年11月以來,他開始經營自媒體賬號,分享實習經驗,已積攢了近1.4萬粉絲。他的置頂內容中,19歲、大二、零經驗、進大廠、5份實習等關鍵詞,都是當下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碼。這條帖子收穫將近1萬個點贊和收藏。100多位網友在評論區求教:怎麼做到的?需要準備什麼?我是不是也可以……

招聘會上,求職者在了解招聘企業信息。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盲目實習不可取

「卷」實習並不意味着能有好工作。低年級大學生實習時,大多年齡不到20歲,很多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學生身份與社會崗位的衝突。

大學生一開始找實習崗位都不容易,因為缺乏經驗,簡歷也幾乎一片空白,他們不得不採取海投策略——小葛的同專業室友在四五個求職軟件上註冊、申請,向各個用人單位投遞了幾百封簡歷,只收到3份面試通知,最終無一錄用;求職軟件每個賬號有簡歷投遞數量的上限,小李便開通多個賬號,大概共投遞出3000多份簡歷。

另外,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和實際工作要求有時存在差距。小葛的工作內容是美工設計,她個人獨特的設計風格在課堂上被鼓勵,因為不符合市場審美,設計稿到實習公司被要求大改、重做。她在媒體機構實習的同學說,課堂上學習的采寫編評難用上,工作進度往往困在找不到採訪對象的階段,而這更考驗待人接物的經驗和方式。

小葛時常感覺,職場對自己並不友善,有時候會陷入自我懷疑,攤派到她手上的工作大多是跑腿、打印,甚至拿快遞、訂外賣等。而她的同學中,有人在電視台欄目組實習,只能做瑣碎的工作,布置場地、採買物資、與藝人對接溝通等;有人在基層法院實習,從送文件、打掃衛生做起,兩個月後才接觸到文書傳達工作。

實習生們介紹,大一、大二去實習時,一般接觸不到崗位上核心的工作內容,也很少能得到專業技能上的提升。與此同時,大學前兩年是四年中課程安排較多的時期,但實習一般需要「每周至少在崗3天」……類似做法得不償失,獵頭公司的一位朋友告訴記者,「很多應屆畢業生簡歷很好看,大學幾年完成七八份甚至十幾份實習,不過有的用人單位會專門繞開這些畢業生,尤其在理工科專業,對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術要求比較高,實習過多的學生反而缺乏沉澱,容易後勁不足。」另外,用人單位也擔心,過早以實習生身份進入職場的學生,對職業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消耗太多,可能很快進入倦怠期。

校園招聘會開啟「就業招聘+實習見習」模式,求職者和招聘人員交流。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也有人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小顧就讀於計算機相關專業,這個暑假,他參加了學校的支教活動,他明確表示,大學期間沒有實習打算。「即便一直埋頭學習,到工作崗位後,學到的技能知識可能仍無法應付工作,哪來的精力去實習呢?」

還有一部分學生,實習職業與之後就業無關,更大動力是掙錢。小黃在動畫學專業,有較為豐富的藝考經驗,最近在畫室當老師,輔導兒童繪畫;允晨在一所師範類院校學習教育學,暑假到教育機構找了份英語助教的工作。「通過工作換取報酬,而不是伸手跟家裡要錢,消費的時候比較『鬆弛』。」小黃說。

「實習非常重要,但不是為了拿到一個好看的簡歷。」職業規劃師曉媛說,她不建議學生為了「卷」而「卷」,首先要對自己的性格特質、興趣愛好等形成清晰認知,然後再去了解職場氛圍、社會環境,從而探索自己的興趣、天賦和今後的職業方向。如果能在實習中完成提前試錯和自我探索,才算真正有價值。

「早實習並非適合每個人。」在職業規劃師瑞妮接觸的案例中,有學生才畢業3個月,已有2年工作經驗,因為純粹喜歡搞錢,即便在上學,他也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上。也有學生想走科研道路,瑞妮則建議他在實驗室跟導師做課題,學業上多積累。還有的學生,畢業後打算儘快工作,對於把職業發展定位在市場運用、投資管理等方向的求職者,具備商業思維更容易脫穎而出,那麼早一些實習也沒什麼不好。

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瑞妮很認同這句話,她鼓勵學生實習,同樣鼓勵他們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或者出去旅行,「別總在家躺着就行。」瑞妮說,「大學生遲早有一天要走入社會,每個人都要學會做準備,儘可能多嘗試,給自己更多可能。」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鞏持平 王術 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