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校恆強,弱校關張


不遠的將來,高校的兩極分化,一定會在人口減少和就業壓力的雙重影響下,全面到來。


名副其實的精英教育

我們用了30年的時間,完成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到大眾的普及。

80年代的大學生有多珍貴?

1980年,參加高考的學生333萬人,當年錄取28萬人,而當時的同齡人有多少呢?2400萬人!

也就是說,2400萬人之中,有28萬人可以進入大學學習,1%的比例。

當時,進入大學意味着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人生的騰飛與蛻變,瞬間可以實現,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工人幹部的轉變。

不像現在,那時沒有任何中間環節,進入大學就意味着成為國家的人,精英教育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而天之驕子也是名副其實。

那個時代的大學精英教育,給所有人帶來深刻的啟發:只要考上大學,就能實現人生騰飛。


大眾教育快速到來

這個精英教育大約持續了不到20年,直到1996年大學生分配工作的政策取消。

其實,不再分配工作,並沒有對精英教育有多大影響。

1996年全國大學招生人數為96.58萬人,尚未達到百萬級別,相對巨大的就業市場和各種人才的稀缺,高校畢業生依然需求火熱,工作壓根不是問題。


高校擴招改變了高等教育

2000年以後,國內高校發生里兩件大事。

一個是高校大規模合併,形成了許多新的、規模龐大的大學。

一個是高校招生規模出現大幅的提升。2003年,參加高考人數620萬,實際錄取本專科學生390萬,錄取比例超過了50%,一個班裏面有一半的人可以上大學。

數據來自網絡

不但招生比例在上升,國內高校的數量也在瘋狂增長。

1996年全國有94所大學,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增長到1200多所,2021年達到了創記錄的3012所。

高校數量和招生規模的暴漲,讓大學快速的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優勢急劇下降。學歷的普及的同時,用人單位對學歷的門檻一再提高。

數據來自網絡

高校招聘教師,從最初的本科到碩士,到現在的博士,甚至是本碩博清一色985的純博士。


高校兩極分化不可避免

一個成熟的市場,從建立到成熟,到過剩,總會有一個兩極分化的過程。

這就如同房地產市場

房子沒有商改的時候,有套筒子樓的房子,就不得了。

房地產剛剛開始的時候,房價蹭蹭的往上漲,全國樓市都一樣,買哪裡都會升值。

房地產到今天的時候,北上廣深的房價要麼堅挺,要麼上漲,再看其他城市,尤其是十八線的小城,房價早就跌破成本價了。

高校也是一樣,數量龐大了,人數減少了,有得比較了,那就要提現真實水準了。實力差的,自然是要先淘汰,然而頭部名校的競爭缺會比現在更激烈。


當學歷沒有比較優勢的時候,學校的比較優勢就更重要了,所以強校恆強,弱校關張,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