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名片:
徐靜 湖北省特級教師,語文正高級教師,全國巾幗建功立業標兵,武漢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今天你讀的每一本書,都將照亮你追夢的征途;今天不努力讀書,未來,你不會贏得你想要的生活。」學期伊始,我在學校公眾號發佈了題為《新學期,期待每一個孩子都成長為自己希望的模樣》的校長寄語,深情地表達了對學生的祝福與期許。
心理學家威廉·戴蒙通過訪談和調研發現,在12—22歲的年齡段中,只有20%的年輕人能夠清晰表達出他們「想要去什麼地方」,而絕大多數年輕人的青春處在「漂泊狀態」,在壓力和挫折面前,很容易陷入焦慮、抑鬱。
吳家山第三中學教育集團致力於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態,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奮力追尋的目標,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看得見自己「山」的「鳥」,振翅高飛,而詩與遠方,就藏在這場義無反顧的全力奔赴中。
■ 推行「差異·適應性」教學模式
讓孩子仰望更高的「山」
在一個健康的教育生態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奮力追尋的目標,都有自己能看得見的「山」。
健康的教育生態,是通過學科學習、生活德育、科學評價等,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潛能大小、優勢劣勢,從而確立階段性目標方向,在高度自主的學習中,不斷提升追求目標過程中的幸福「指數」。
數學羅敏紅老師的《含參不等式組中整數解專題》課前,她布置了自學探究的任務,並在墨水屏端發佈習題進行檢測。課中,她根據學情數據分析,針對學生的疑點和難點,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課堂教學。為了激發不同層次孩子學習的興趣,她採用「坐莊法」和「三個人走,一個人留」的小組合作策略組織課堂教學。整節課因材施教,最大程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建設高效課堂,營造平等、輕鬆、民主、高參與性的課堂氛圍,是打造健康教育生態的基石。吳家山第三中學積極探索「基於大數據的差異·適應性」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從差異出發、尊重差異、促進學生差異發展。東西湖初級中學積極推進互聯網+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激發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創造性。
課堂效率的提高,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能量釋放」,有更多時間彌補其他課業留下的缺憾,有更多時間參加課外文體活動,全面發展,仰望自己心中更高的「山」。
■ 堅持「實踐·體驗」育人模式
讓孩子成為登「山」強者
吳家山三中915班學生劉子昂從小就對信息技術有濃厚興趣,通過學習編程,對嵌入式開發有了濃厚興趣,對stm32等主流開源硬件、焊接等有深入了解,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參加了多項科技創新比賽,獲得武漢市中小學生無線電製作二等獎、武漢市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等。「在此過程中我增長了見識,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課餘生活也因此變得豐富。」
「山不讓塵乃成其高,海不辭盈方有餘闊」,要成為登「山」強者不是一天煉成的。
學校構建「進新德育」體系,倡導學生日進日新,奮發有為,才能成為心智卓越的強者。學校將勇毅、勤奮、責任、文明作為學校德育的四個支柱,幫助學生規劃成長的康庄大道,以小步子前進的方式指引、促進學生優化習慣和品格,穩步成長。
吳家山第三中學教育集團堅持「實踐·體驗」育人模式:通過實踐活動與體驗,促進學生健全成長,激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人所承擔責任的廣度和深度,學會尊重和負責。
學校構建「心靈之約」「智慧之門」「強者之路」3個課程育人模塊,自主研發36本校本教材,開設35門校本課程,通過心理課程、閱讀課程、藝術課程等,滋潤學生心靈,豐富孩子心理。
吳家山第三中學將科創教育定位為學校特色,確定了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僅在「十二五」期間,學生在發明、機械人領域就獲得國際獎項13人次,全國一等獎27人次。近幾年,又有62名學生先後在省市乃至全國的科技競賽中獲獎。學校梳理科創教育框架,並榮獲「全國知識產權試點學校」「小平創新實驗室」等6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出版《小創客學物聯網》等5本科創校本課程,初步形成武漢領先、湖北知名的態勢。
學校和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專家團隊一起精心研製了《武漢市吳家山第三中學集團校數字化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對科創教育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擬建設「雲上三中教育集團」「五育一體學生數據中心」「跨學科教育實驗室」。
跆拳道、足球、動感健美操、擊劍、舞蹈、輪滑、啦啦操……作為走出過王霜、呂悅雲等國腳的體育特色名校,吳家山第三中學承襲「以體啟智,以體育人」的辦學傳統,在全校開展以擊劍、輪滑、足球為代表的體育特色項目,在全國都享有聲譽。
■ 實施「激勵·發展」評價模式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語文備課組長田璐老師申報了湖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通過辯論的形式培養初中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研究》。課題研究過程中,研究方向和研究重心出現偏差,他們為此感到困惑。在他們最需要專業指導的時候,學校多次邀請專家團隊,搭建各種學習培訓的平台來提升課題組老師們的研究能力。結題階段,該課題贏得專家們的高度認可。
建設專業的合作學習的教師團隊,是立校之本,也是高效課堂的靈魂。學校實施「激勵·發展」評價模式,讓每一位老師都把自己的教學目標轉換為學生的學習目標。
在數字化轉型促進高質量發展思想的引導下,吳家山第三中學教育集團啟動「基於智能評測的『互聯網+』個性化教育模式探究」課題研究,深入探究融合「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平台」等成果的差異適應性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觀察、數據採集與分析、學生差異分析、學業數據分析提供了技術層面實施手段。
此外,學校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搭起了多個「舞台」:理論舞台——開展高效課堂閱讀及論壇活動,展示教師的理論水平;教學舞台——組織校內展示課、不同課型研究活動,展示教師教學水平;寫作歷練舞台——建立「吳三中發現、實現、呈現」「東初教育知乎」寫作打卡圈,展示教師的思考凝練寫作水平;競爭舞台——學校在實施績效獎勵等常規管理的同時,還出台了對先進教師的晉級獎勵制度。
專業化發展培養了專業化的教師隊伍。集團兩校市區以上學科帶頭人等高端發展教師佔20%以上,獲武漢市以上優質課比賽一等獎64人次,在2021—2022學年中,教師撰寫的論文在省級及國家級期刊上發表36篇,在教具製作、論文、教學設計評比活動中45人次獲省市獎項,32人次獲得省市優秀輔導獎。「十三五」課題結題中,省市級課題研究有3項獲評優秀。
■ 創新「尊重·激勵」管理模式
構建生態教育之「山」
綠色的教育生態,不僅有學生和教師,就如同一株植物,不僅有花和果實,還有枝葉,以及泥土裡的龐大根系。這個根系,就是吳家山第三中學教育集團創新實施的「尊重·激勵」管理模式。
素養導向,實踐育人。每一門學科、每一個班級、每一堂課,學校都堅持向「山」而行:理念、目標、內容、組織、評價……學校在作業、考試、習慣中,融入理想、希望、意志,打開學生思維與價值的「遠山」。
「培養心智卓越的強者,讓家長社會滿意。」這是吳家山第三中學教育集團一直追求的目標。在「尊重·激勵」管理模式下,學校堅持促進學生的心智成長,在全體教師的伴隨下,學生的學習支持系統、動力系統、調控系統等都得到健康發展,引導學生挑戰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從而成為學習和生活的「強者」。(□ 武漢市吳家山第三中學教育集團(吳家山第三中學、東西湖初級中學)校長 徐靜)
【編輯: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