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最後階段的變數相比較初三要小得多,關鍵原因就是難度。
高中的分層往往從高一上學期就可開始了,半個學期的成績變化,甚至大於初中整整三年,不管是初二兩級分化,還是初三天上地下,在高中階段根本不值一提,前兩者分化的核心是數學和物理等部分學科逐漸提升難度(且提升不多),高一則是各學科換了一個難度模式,直接升級到另外的維度,而不是原有知識點難度的拓展延伸。
如果初二初三出現落後,還有很長的適應期,以及一些方法的改進,高中則開始就比拼的硬實力,出現落後的核心原因就是思維能力不如別人,難度跟不上,這不僅是數理化等理科,語文英語甚至地理生物難度提升的也幾乎讓人不認識。
而且初中考試區分度較小,考試本身具有一定偶然性,因此成績提升也更為容易,初中的難度比一般為7:2:1,簡單題為主,佔據70%,而高中難度配比一般為5:3:2,即如果只會做簡單題和一半中等題。初中生可以得到80%分數,而高中只有65%。
在高一選科後,會出現第二波的成績變化,這種變化並不由於難度上的提升,兩個學期難度變化並不大,而是選科後班級構成發生了變化,比如中等生進入物化生班級後,會覺得成績出現下降,尤其化學生物賦分會減少,而原本成績中等的學生進入文科後,班級排名大多會有明顯提升,尤其歷史、政治等學科(成績最好的那部分學生大多選擇理科)。
而高二學年成績並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化,和初中不同,高一到高二各學科並不是難度的延展,而是不同知識板塊的學習,在知識體系上來看並沒有本質的練習,如物理從力學到電磁學、化學從無機化學到有機化學,數學從函數到微積分等。
高二出現成績變化,並不是難度提升導致的後繼乏力,而是不同學生對於同一學科不同板塊學習能力不同,比如有些學生力學遊刃有餘,有些學生就更喜歡電磁學,但總體來看,更高思維能力的學生,在各板塊都擁有相對較強的學習能力。
高三總複習是原有知識層次的升級運用,其成績還是以高一和高二為基礎,大多數學生這個階段做題熟練度和技巧都會得到提升,每個人提升的幅度不一樣,成績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如果高一高二太差跟不上,大複習反而容易落後更多,逆襲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