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學霸,孩子就一定學習好?家長千萬別太自信,真的不一定

文|家有小甜椒兒(原創不易,請勿抄襲,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都是學霸,子女怎麼說都差不了吧,畢竟基因在這擺着呢。

如果真的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這兩天刷到了兩條父母輔導孩子被氣到崩潰,被氣到痙攣的消息,有過輔導孩子的經驗的父母,一定知道這一點也不誇張。

北大教育學院副院長說自己6歲就能背誦詞典,可是卻拿女兒的學習沒轍,按照道理說,他自己具備優良基因,他的太太一定也差不了,從基因這塊,孩子是佔據優勢的,可是孩子顯然在學習方面沒有遺傳到一點基因優勢。

有人說,其實孩子學習好壞,跟引導方法有關係,教育學院副院長,還是北京大學的學生,自己就把教育搞到頂尖了,孩子照樣學不好。


輔導孩子的真實感受——無力感

我家寶寶3歲多,目前已經放暑假了,我給她做了一些安排,有一部分是我自己輔導的課程,比如蒙氏數學。

我翻了翻蒙氏數學的書本,內容還是不錯的,按照寶寶的年齡段設計的內容、插圖,孩子很感興趣。

在沒有輔導孩子的時候,我是信心滿滿,因為內容非常簡單,針對3歲的孩子設計的內容,想一想都知道有多小兒科。

可是輔導起來,卻發現眼前像是擋着一座大山。

比方說到這塊內容的時候,題目要求是,在圖片中數出相應的數量,然後連線。


池塘里有一條魚,寶寶偏說有2條,我把外邊的這條擋起來以後,問她有幾條,她想了想還是說有2條。


我耐心問她:你告訴媽媽,2條魚在哪裡。

她用小手點着池塘里的魚說「1」,然後說:「還有一條讓你藏起來了!

這個時候我的感受就是,生氣、想笑,又有無力感。

在輔導的過程中,不是常常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孩子的表現無動於衷,有的時候也會帶有一些情緒,比方說怎麼講,她都聽不懂的時候,她的思維總是跳躍的,不知道是孩子跟不上我,還是我跟不上她。

相信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和經歷。

如果當真,就像開篇提到的家長一樣,被氣到痙攣,或者是之前南京那個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家長,被氣到了重症病房裡,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生氣。


孩子的學習成績,跟家長的輔導有關係嗎?

如果說有關係,可是不同的孩子就是表現不同,有的孩子在學習知識的時候,眼睛發亮,專註力特別好,有的孩子左顧右盼,神情渙散,完全無法集中精力。

如果說沒有關係,孩子的專註力好像跟家庭環境、父母引導,和前期的引導和教育,又有不可分的密切關係。

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來形容當紅的明星:小紅靠捧,大紅靠命。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育兒,真正的學霸靠的是資質,真正的學渣靠的也是「資質」,而中間很大一個區域,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可以受到父母的影響的。

環境、引導方法,家庭環境,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見過兩位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的不同表現,這兩位家長分別輔導的是4歲的孩子,一位家長十分焦躁,每次孩子回答不出問題,或者是寫錯的時候,他都暴跳如雷,認為孩子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他眼裡孩子好像就是一個之上發育不全的孩子一樣。


另外一位家長,則是完全不同的態度,他一直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當孩子寫錯或者是答錯的時候,他耐心追問原因,找到孩子答錯的原因,然後再告訴孩子這樣的答案為什麼是不正確的。

兩個孩子的資質差不多,第二個孩子好像更笨一點。但是第二個孩子的成績明顯好很多。

兩個家長輔導孩子的時候,第一個家長每次都只能得到暴躁、焦慮和氣憤,再無其他。

而第二個家長能夠從輔導的過程中,掌握孩子的思維方法,了解孩子的知識薄弱點,然後帶着孩子重點複習這部分知識

這是兩個家長的區別,而這種區別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結果。


孩子的學習好壞,跟家長有直接的關係

到9月份開學,寶寶就是幼兒園小班的學生了,期末結束的時候,老師統計有多少家長在小班以後打算給孩子升為「英特班」,有一位家長問老師:孩子進入了英特班,是不是就能保證孩子的口語流利程度。

老師的回答是:不能,主要還是靠家長。

英特班全天有外教老師做班主任,孩子處在英語的氛圍內,但是主要還是要靠家長帶着孩子複習,不斷鍛煉孩子的口語,孩子的口語才能提升。

有兩個家長私底下說:我們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花這麼多錢,是希望孩子學得好,如果什麼都靠家長,那就沒有必要送到這裡來了。

好的學校,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平台,孩子在學校學習一天,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回家以後反覆複習,孩子的差距不僅體現在課堂效率上,還體現在課後複習的效率上。

孩子逐漸長大以後,家長就可以慢慢脫手,但是孩子幼年時候,學習的動力不是自發的,跟家長的引導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不能對自己的孩子太自信了,也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來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弱點,引導孩子克服弱點,這樣孩子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