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期送戲下鄉,烈士故土演繹紅色故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王軼群 馬佳瑩 馬佳瑩

「同志們,勝利的時候,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

「黑夜中可閃耀着希望的火花……」

7月1日,奉化松嶴鎮的文化禮堂里傳出一陣陣慷慨激昂的話語聲,寧波財經學院象山影視學院的大學生們這裡正在上演以裘古懷烈士的故事為藍本的話劇《血色印記》。

舞台上,大三學生趙智豪飾演的裘古懷烈士被敵人用鐵鏈鎖住了四肢,英勇就義時仍然昂頭怒目視死如歸,舞台下,村民們有的緊握雙拳,有的偷偷抹起了眼淚。

「我們從五月底就開始素材收集和劇本創作,20分鐘左右的短劇,劇本前前後後改了六、七稿。」指導老師王濤是《血色印記》的編劇兼導演,「來到松嶴鎮後,我們參觀了裘古懷烈士紀念館,聆聽了裘古懷烈士侄孫裘是先生的沉浸式『實景黨課』,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和奉獻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大家萌生了把裘古懷烈士的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

王濤帶着學生們把烈士的故事融入到了他所教授的表演課中,把表演課堂搬進了烈士家鄉。為了更好地傳遞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參演的同學們做足了功課,還實地重溫了入團和入黨誓詞,在排練中也反覆打磨細節,力求將裘古懷烈士在獄中堅強不屈的感人故事生動形象地演繹出來。

「排練中好幾個同學都哭了。」趙智豪說,飾演烈士的過程中讓他對「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耳熟能詳的詩句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我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後,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內心的堅持,演了這個角色後我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據了解,在此之前,寧財院象山影視學院先後圍繞寧波本土革命烈士,編排導演了《別了,我的愛人》、《青春》、《火華的年代》等多個劇目,演出30餘場次,直接服務當地居民1萬餘人,全網曝光量達百萬。

「象山影視學院發揮專業特點和優勢,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學中,依託原創作品的展演,生動詮釋紅色故事,將愛國主義教育潤物無聲地滲透到課堂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寧財院象山影視學院副院長傅曉穎說,除此之外,學院還培養了一批積极參与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師生,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聯合地方文聯等機構,組建鄉村振興文化服務團,深入推進「校村協同振興行動」,打造鄉村文旅品牌。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