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在重慶 以山林為課堂講述生態故事

重慶市縉雲山自然教育中心。 梁欽卿 攝

重慶市縉雲山自然教育中心。 梁欽卿 攝

中新網重慶6月29日電 (梁欽卿)29日,記者跟隨重慶市林業局走進縉雲山自然教育中心,微型實驗室、種子銀行、森林讀書館、自然教室等場所別具一格,自然作老師、山林為課堂,為青少年講述生態故事,傳播生態文明理念。

吹着黛湖的習習涼風、聆聽深山的鳥鳴蟲吟……近年來,隨着研學旅行的興起,城裡人更願意走進山林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物種多樣性豐富,成為以自然為主題的研學旅行勝地。

自然教育是基於森林、濕地、草地、野生動植物、地質地貌等自然資源體系以及自然保護地體系,利用科學有效的體驗方法,引導人們以自然為師並融入大自然的教育過程。

縉雲山自然教育中心內的科普教育展廳。 梁欽卿 攝

重慶縉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二級主任科員劉平說,縉雲山自然教育中心以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設置有科普教育展廳、自然教育區和學術交流區三大區域,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縉雲山自然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微型實驗室、森林讀書館、自然教室等自然教育場所,讓來訪人員了解自然知識。

「如今的青少年群體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很少,對自然的了解程度也很低。」劉平說,「我們中心剛試運營不到兩個月,已接待2000多人,其中多數是青少年,」這些來訪人員對中心裏的標本製作室很感興趣,他們能在這裡製作植物標本,增進與自然的交流。

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市有豐富的森林、濕地、草地、野生動植物和地質地貌等自然資源,也有類型多樣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具有開展自然教育的良好資源條件。

該負責人介紹,重慶市自然教育工作起步於2011年,至今已建成一批自然教育基礎設施。目前,全市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後有210個左右,其中建有自然教育場館25處,利用圖片、影像、標本、電子沙盤、景觀牆等形式向民眾開展自然教育。

同時,重慶市每年還以「國際森林日」「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等為契機,不斷推出青少年可參與的森林、濕地等自然教育體驗活動,僅2021年參與人數就超過8萬人次。

下一步,重慶市林業局將加快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的自然教育場館,持續推進其它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場館建設,豐富自然體驗、自然藝術、生態影像、自然研學、生態養生等內容,增強受眾的戶外互動性、體驗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