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推薦中學生閱讀《新華文摘》?

一個同學問我,如何提升語文水平。我覺得這問題有些大,除了告訴她要積累,我推薦了一本雜誌《新華文摘》。

我閱讀過其中理論類、學術類、文學類、人物類的文章,覺得對於提升閱讀技能、開闊視野、

可讀性好,又有深度

相比《讀者》、《青年文摘》的輕閱讀,我覺得有分量,甚至話題有些沉重、深厚的《新華文摘》對於中學生理解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狀況和方向有重要作用。從其內容來看,其文章來源範圍廣,涉及上千家報刊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最新進展狀況,可謂視野廣闊,內容及時。對於處於校園內的中學生開闊視野來說,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優質信息、注重深度又不迴避熱點,兼顧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學術前沿。

視界

2004 年,《新華文摘》迎來了 300 期,劉雲山表示祝賀並提出希望:精心策劃,精選精編,精益求精,辦成精品。之後,又批示:導向正、基調好、高品位、高質量是《新華文摘》追求方向,要經得住誘惑,不可浮躁,扎紮實實辦刊物。

事實上,《新華文摘》作為大型理論性、綜合性、資料性文摘類期刊,在業界具有廣泛讚譽,用權威一詞來說,並不過分。

專註閱讀,提升技能

現在不少同學專註閱讀的能力令人擔憂。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不少學生在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明確問題方向方面有明顯的不足。對此,除了加強學科教學之外,還應該從語文的功底方面入手,提升其閱讀能力。

語文課文普遍使用部編本,但有些老師在對課程理念、核心素養培養、教材選文理解不透徹的情況下,可能採用自覺不錯的方式、思想進行解讀,可能會對學生理解文章造成負面影響。而重讀這些文章,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解讀,可能會由於缺乏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依舊限於老師的講解窠臼,而難以爬出坑洞。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學生面對新文章,嘗試去分析、建構自己的技能,或者強化較為成熟的閱讀技能。最好能夠在不同題材、不同寫作風格的文章中,學着優化閱讀策略,提升閱讀技能。提升閱讀技能的方法有不少,熟練應用還需要在石頭上不斷磨礪,也可以讓閱讀為我所用,達到應用自如。

閱讀,讓思維躍動

閱讀,是讓思維躍動,躍動的過程會有思維的拓展,伴隨着大腦的睏倦、疲憊。有些書和文章,通俗易懂到不用動腦,比如有些社會新聞和評論,在缺乏深度時,在吸引眼球、刺激大腦作用顯著,壓縮過程,削減細節。讀過之後,很少揣摩其細節、事情的邏輯、結論。這樣的文章算下來,每天讀過 20 條或者 50 條,之後留給大腦的是什麼?如同肥皂泡一樣,慢慢飄走、破碎,或者轉眼就破碎。

那些淺閱讀的故事和邏輯,慢慢淡忘,想法慢慢淡去,因為這些閱讀材料可能讓你產生了共鳴,但沒有產生思考。故事沒有積累,觀念沒有深化,沒有拓展,不過是打發時間罷了。

心靜如水

順手查閱了高校借閱圖書的達人,除了表示佩服自律之外,我很奇怪,中山大學某同學如何能做到一年讀書 623 本,如果圖書本身有一定難度的話。就算是閱讀《三聯生活周刊》、《中國國家地理》這樣的休閑雜誌,能創造這樣的記錄,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閱讀,如同奔跑,可能會讓你疲憊,同時才會讓你肌肉、心肺功能得到提升。如果一場跑步下來,沒有汗水,沒有心跳加速,何來鍛煉的效果?!同樣地,在閱讀過程中,能激發你思考,或者閱讀速度需要顯著降低的,可能才是對你有挑戰難度的圖書、文章?以大多數人的平均閱讀水平,《新華文摘》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閱讀技能,需要親歷

現在有不少平台提供聽書、拆書的服務,號召力在於在較短的時間讓你了解一本書。用建構主義的思維看,知識體系構建、技能的提升都需要自己主動參與建構,他人無法替代。如同游泳,方法可能不難,但如何做到協調呼吸、肢體,需要在水中反覆體會一段時間才能做好。

此中有真意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也建議在課堂上,能夠主動思考,積極回答。可能思路不恰當,結論不正確,重要的是經過試錯,會逐漸形成對文字、圖表、音頻、情境的敏銳感知。在缺乏嚮導的基礎上,主動發現,挖掘有價值的文字過程中,閱讀技能會不斷提升。

願每位讀者都能從閱讀中發現不一樣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