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54歲中舉,為何激動到發瘋?丫鬟豪宅、金銀珠寶,職位惹人羨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登科後》

高考季里說科舉

眼下,高考志願填報和錄取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寒窗苦讀十餘載、一紙通知圓夢來。

那一張張錄取通知書承載着整個家庭的期盼,以及莘莘學子的十年最終檢驗。

「上大學」,在這麼多年的演變中,脫離了最基本的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含義,已成為通過選拔的方式,直通高等學府、名牌大學,為以後順風順水的人生按下快進鍵。

有人說,學習不應該充滿功利性的。但通過考試,成績優異者進入「雙一流」「985」「211」等學校,在同等條件下將來找到更好工作的幾率就會增大,當然也不能否認成績差的人就不會出人頭地。

似乎,人生的不同賽場從高考錄取那一刻才開始有所不同。這樣的光明未來,要說沒有誘惑是不可能的。

畢竟,從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來看,就知道某一程度上「一考定終身」對國人的影響之大。

科舉制度到底好不好?

科舉,意為「分科選舉」,早在隋朝時期,科舉制度就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光緒年間。

它打破了世襲制的血緣壟斷,推動選人用人的進步和發展讓寒門學子也可以通過選拔進入上層社會。

在科舉制度沒有開始前,古代官場正可謂「寒門無貴子,上品無寒士」,那些有真才實學的才子沒有晉陞的通道,更沒有大展宏圖的舞台。反而一些腦滿腸肥的貴族子弟,為官不為、為非作歹。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科舉制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一成不變的八股取士、紙上談兵的招考形式,也局限和束縛了實踐型的考生,造成了一批不求實際、坐而論道的偽才子。

同時,由於每年錄取的人數少之又少,想要直接到朝廷做官更是難上加難。

加上只要考上「秀才」就意味着擺脫貧民生活,甚至會擁有一些特權的誘惑,知識分子層出不窮,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以至於很多人考了一年又一年,寒窗十年是標配,大多數人考了半輩子也徒勞無獲。如能寫出那麼入木三分的《聊齋志異》,卻一生沒有考中舉人的蒲松齡

就是在這麼高難度的招考背景下,我們所熟知的范進中舉後,表現出來的發瘋、暈倒,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了。

范進中舉後為何開心到暈倒?

前面所說的考中秀才就足以讓大批知識分子趨之若鶩,更何況是要連續通過院試、和鄉試(相當於現今的公務員省考),離開本鄉到省里工作,成為直接可以做官的「舉人」

范進當年已經54歲,在這個年紀還是一直堅持考試,相當於他前半生除了讀書再毫無用處,也沒有一技之長,他只能一直考

即使每天要面對岳父的冷嘲熱諷,即使他生活得毫無尊嚴。但是他一直有考取功名利祿夢想、有達官顯貴的盼頭

因為屢戰屢敗,其實他在這次放榜前也沒有太多的信心,抱着又一次沒考上的心態去看,卻發現,那個上榜的人確實是自己。

這種心情必定又激動又驚訝,他幾乎瘋掉、胡言亂語,繼而暈倒。村民們在笑話范進的時候,是否會想到,每三年才一次的考試、已經考了半生的范進、中舉後人生質的飛躍,換做誰都開心得合不攏嘴。

吳敬梓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深受科舉毒害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岳父在中舉前虐待他、挖苦他和中舉後諂媚討好他的鮮明對比,以及十里八鄉的村民和達官貴人對他巴結拜訪揭示人性的醜陋。

表面看,這是一舉成名後盡享榮華富貴,是屌絲逆襲成功的典範,其實是將這種悲劇性的世態炎涼描寫得淋漓盡致。

雖然文學作品與現實世界的不同,可能我們會對范進人物的真實性產生質疑,但戲劇源於生活,小說亦是如此。我們當下的選拔性招考,那些高考、公考、國考又何嘗不是當年的科舉?

只是我們現在可以接受更好地教育,而在當時全國幾乎有一大半人是文盲、是農民的情況下,類似范進的知識分子仍是勤奮學習、讀聖賢書,是多麼的不容易。

那麼,范進為代表的考生中舉後,又是否真的過上了他們想要的生活?

中舉之後的生活

中舉以後錦帽貂裘、丫鬟豪宅、金銀珠寶,傾數而來。

范進搬進了鄉紳送給他的房子,每天都有很多村裡村外的人慕名前來,他們巴結他、諂媚他,想要通過他達成自己的目的。

就連岳父都不再對他大聲呵斥,總是溫言暖語、唯唯諾諾的樣子,讓他好不習慣。而此時,范進只是個小小的舉人,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利,更有什麼官職。

後來,他的母親生病去世,孝順的他從母親生病在床就一直默默照顧,直到去世後還為她守孝三年。

因為不甘心、也因為有了更高遠的夢想和目標,范進還是想繼續考試,到京城做官。但為母親守孝這三年就錯過了科舉考試。

三年後,他重振旗鼓,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備考,準備着再一次赴京趕考。沒想到,這一次,一次中第!

他順利的考中進士,被任命為考選御史。

初入官場的范進,恪盡職守、為人正直,受到文武百官的賞識,隨着他的名聲漸長,皇帝也有所耳聞。

幾年之後,幸運之神再次錘鍊這位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人,一次機緣巧合,范進因突出的成績和作為,被選派到山東一帶去做官,專門負責當地的科舉招考。

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的官職

隨之,由於他為當地教育作出的突出貢獻,還被提拔為京城的通政,是正四品的官職,在那個年代,是多麼光宗耀祖的事情。

這個結局對於范進來說是圓滿的,對我們讀者來說是勵志的。

儒林外史》對范進人生的描述,就到此為止了,但是我們可以猜想,這樣一位勤勉努力、不斷前進的人,他的一生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結語

科舉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不堪,它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便是以范進為代表的這一類知識分子奮鬥的終生。通過科舉的舞台,讓能幹事、有才能、干成事的人施展拳腳、大展宏圖。

也為寒門學子打開了一扇窗,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的曙光。

放眼現在,我們雖然不能「唯分數論」、「唯名牌大學論」,但是每個學子也應該肩負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責任和義務。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拿出范進的勇氣和恆心,以青春之我,成就輝煌之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