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思想在『易』中尋找『不易』、以不變應萬變。這種影響的結果在(書法)章法中體現為作品的整體協調性。在墨法中則體現為規則與自然的協調性。」
「音樂美學思想的背後,其實是荀子為當時分裂割據的社會局面所提供的一種促進國家統一的方案。」「『與民同利』、『利民之利』,都是仁政的內容。」
」
這些富有思考的文字,出自一群中學生短短几天的挑燈夜戰。7月16日,在第三屆復旦大學中學生暑期哲學課堂閉幕式暨中學生哲學論壇上,經歷了6天哲學思想洗禮的中學生們,以論文的交流方式,展現所學所思所獲。
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說:「哲學是思想的事業,意味着對思想的再思。我們復旦校訓中也特彆強調「切問而近思」。在學生人生髮展的重要階段,幫助他們以哲學思維去認識這個世界,認識他們與這個世界的勾連,認識到生活的多樣、多元和多維。『為學與成人』,體現着哲學教育的責任感和實踐價值。」
本屆復旦大學中學生暑期哲學課堂吸引了來自人大附中、首師大附中、北京101中學、長沙雅禮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杭州高級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武漢外國語學校、河南省實驗中學、陝師大附中、復旦附中、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復旦中學等全國各地150名中學生。
報讀哲學課堂的同學,喜歡裏面的什麼?
來自人大附中的賴泳希對哲學有着濃厚的興趣。看到中學生暑期哲學課堂的報名通知後,她第一時間提交了申請。「哲學學院王新生教授在做演講時說,『哲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深受感動。為期6天的哲學課堂,教授們在主題講座中深入淺出地帶領我們梳理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通識講座拓寬我們的哲學視野,助教老師帶領我們深入學習、研討論文主題。我想,我也算小小領略過復旦哲院『紮根學術,守護思想,引領時代』的風采。」
靳啟遠是復旦二附校的一名初中生,對報名這次活動,他說「我對哲學有着濃厚的興趣,一直渴望探索哲學,在班級群內看到這個通知便十分驚喜,立馬報名了這個活動。一直以來,我經常思考身邊的種種現象,喜歡問『為什麼』。比如,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善惡如何區分?我們怎麼才能為善去惡……如此多的問題,我認為通過學習哲學可以讓我找到答案和方向。」
「最開始接觸到哲學是五年前第一次打辯論的時候,對於辯論題目『安樂死應不應該合法化』的多角度思考使我第一次駐足於哲學問題。其實大部分辯題都可以究其根本化為一些人類長期思考的哲學問題,雖然那時的我還不知道哲學是什麼,但我知道我深深的被這樣的思考所吸引。出於對哲學的興趣和憧憬,我參加了這次的暑期哲學課堂。我熱愛思辨的過程,在這七天,我汲取了專業哲學老師對於一些我本沒有理解或是理解錯誤的哲學觀點的解讀,在研討中結識了許多和我一樣熱愛探究這類問題的朋友。我帶走的不止知識,還有一種意識到自己並不孤單的快樂。這六天只是一個引言,我們對哲學的渴求必將持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來自浦東外國語學校的周怡伶滿懷憧憬。
有同學連續三年報名參加復旦暑期哲學課堂
上海七寶中學的李好恩同學,連續三年參加復旦大學暑期哲學課堂。「俟三年之期,猶為學未濟,為思未切也。從第一屆哲學課堂對於『自我』這一概念背後普遍內容的激烈辯論,到第二屆有關科學範式演變、技術統治之形成的深切思考,再到第三屆有關為學與成人的自我理解,我在與哲學進行深入對話的同時,也與來自全國的知心朋友們進行友好交流。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洞察時代,並邂逅歷史與民族的未來。通過哲院老師生動地講述,一幅幅人類思想圖景在我們眼前展開,我們在哲學思辨中生髮出對哲學的終身性熱愛。哲院給我們構建的哲學之思,會成為我們永遠的精神家園。」
為什麼連續三年報讀復旦暑期哲學課堂?李好恩表示,他對哲學非常有興趣,前兩屆收穫很大,希望繼續獲取哲學不同方面的知識。復旦哲學學院是他的夢想。
在6天的哲學課堂上,中學生們聆聽復旦教授的哲學講座和通識講座,跟隨助教閱讀經典、學習哲學論文寫作方法,探討「生活中的哲學思想」。
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錢奕翔說:「我對本次哲學課堂的主題講座印象都十分深刻。張汝倫教授對哲學的批判視野以及富有激情的講話,讓我領悟到哲學批判以真理為旨歸,要時刻保持對常識的懷疑與反思。郭曉東教授對孔子思想的解讀,深化了我對於仁與禮的關係的理解,讓我明白,仁與禮,既承認個人與社會的差別所在。林宏星教授通過比較孟子與荀子的人性論,深入淺出地指出了兩者的根本區別,深化了我對理論的認知。何俊教授談程朱理學將生命與宇宙萬物結合為共同體,萌發了我對理和中正的追求。吳震教授對心即理也、知行合一的精闢闡述,將陽明學的思想智慧陳列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一時明白起來……哲學課堂,不僅教會我如何為學,更引導我如何成人」。
「沈語冰教授帶領我們欣賞了美妙絕倫的宋代畫作,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徐波老師關於中國文化中的儒釋道智慧的通識講座,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徐英瑾老師在講座上旁徵博引、妙語連連,激發了我們對『心理哲學』的興趣。祁濤老師的講座則涉及了西方哲學,引導我們關注哲學在實踐領域所體現的社會性。」獲得本屆中學生哲學論壇論文一等獎、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袁正家說。
暑期哲學課堂有利學生思考
增強了基礎教育的開放性
「從學生上課的現場情況看,孩子們非常好學,能夠跟隨老師的講課深入思考問題,提出的問題也說明了他們的哲學視野非常廣闊。但是,他們解釋宋明理學問題的角度容易受到傳統解釋框架的影響。」何俊教授認為暑期哲學課堂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思考,拓寬理論視野,增強中學哲學教育的多樣性和基礎教育的開放性。
復旦中學是本次中學生暑期哲學課堂的承辦方,為本次暑期哲學課堂提供了大力支持,同時也有13名學生參加了哲學課堂。復旦中學校長李秋明認為,暑期哲學課堂活動對中學收穫很大,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幫助他們更加深刻理解世界,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更多思考和追求。同時本次活動還提高了老師們對哲學的理解和認識,對中學老師而言,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據了解,從2019年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就面向全國中學生舉辦中學生暑期哲學課堂。第一屆的主題是「認識自我」,74所中學102名學生參加。第二屆的主題是「科學與哲學」,72所中學130多人參加了這一屆的線上課堂。今年是第三屆,主題是「為學與成人」,擴展到85所中學150人。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長期致力於推廣哲學教育,強調經典閱讀、時代議題和社會實踐的結合。除了中學生暑期哲學課堂外,還一直選派優秀教師深入中學教育,積极參与中學「導師制計劃」,在復旦二附校開設兒童哲學課程等等。今年4月,在復旦大學與長寧區共建復旦中學的框架下,揭牌成立了與復旦中學共建的哲學教育基地。
通過一系列實際走進中學,紮根中學課堂的措施,哲學學院努力探索符合國情、切合中小學生思維成長發展規律的哲學教育普及模式。實現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大學中學學科聯動發展,促進國家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認識哲學,提升思維境界和思維能力,體驗哲學思維的多元性和生活的多樣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來 源
哲學學院
組 稿
融媒體中心
文 字
劉玉玲
攝 影
張易超
責 編
王玥
編 輯
陳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