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2025年05月19日22:02:14 教育 1468

文丨ㅇㅇ


「我就算住在美國的下水道,都不會回國。」

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能讓何碧玉說出這樣的話?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01

何碧玉出生在河南的一個書香氛圍濃厚的家庭。

她的父母都是非常厲害的高知分子,還在石油局工作。

網上一直流傳着「優秀的父母生不出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傳言。

但是何碧玉卻打破了這一傳言。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說真的,她小的時候和「開了掛」沒什麼區別。

別人11歲的時候,連加減乘除都還搞不清楚。

可這個時候的她就已經把初中的課本吃得透透的了。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老師發現了她在學習上的天賦之後,就建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操場教育實驗班。

她每天和一群比自己大好幾歲的孩子同場競技,結果每次考試都是穩居第一。

那些被人看都看不懂的題目,在她的眼裡就像是1+1一樣簡單。

14歲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所有的知識都已經掌握得差不多了,於是就去參加了高考。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很多人都對她不抱有太大希望。

就連到年齡上高考中戰場的人,很多都會因為太過緊張而考不好。

更別說她一個14歲的孩子了,肯定會更緊張。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終於到了出成績的那一天,她的家人都在緊張地等待着。

可她卻是氣定神閑。

成績出來的那一刻,750分的滿分赫赫在目。

別人問她想去什麼學校的時候,她只有一個答案,清華大學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最後,她以標準分900分考上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歷年來,高考滿分的就只有她一個人。

可想而知她的實力得有多強。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不得不說,天賦這個東西真的很不講道理。

本來就領先別人一大步,再加上她後天的努力,完全把同齡人甩在了身後。

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多,她是個特例。

所以希望大家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可以擺正態度,不要懷疑自我。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很多人都幻想着她在進入大學之後會是什麼樣子。

會想着她會不會像周劍一樣,在考入大學之後就開始荒廢學業。

每天都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還頻頻曠課,大一的時候就因為沒有完成學業被退學。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事實證明,大家真的想多了。

她用了另一種方式讓大家大開眼界。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02

她剛入學的時候,確實迷茫過。

因為自己和別人的年齡差距有點大,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不是很適應。

但她很快就明白過來,這些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她的主要目的是學習。

所以圖書館成為了她最喜歡去的地方。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一本本厚重的專業書籍,別人看着就頭疼,她卻讀得津津有味。

課堂上,她雖然年齡很小,思維卻非常活躍。

那些複雜的學術問題,她總是能夠迅速理解,然後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就連教授們都忍不住稱讚。

大學的四年里,她的成績始終是名列前茅。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正因如此,成績優異的她獲得了公費前往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習的機會。

就這樣,她開啟了美國求學之路。

到了美國之後,她全身心投入到學術研究中。

在大學裏,她專註於神經科學領域。

憑藉著自身的努力,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24歲的她就獲得了神經科學博士學位。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在這些時間裏,她為神經領域學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她早期的時候就以獨立研究員的身份進入美國衛生研究院開展研究工作。

後來又成為紐約大學神經研究所的研究院,同時也是助理教授。

在美國的這些年,她取得了不少了研究成果,也發表了不少的論文。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就當所有人都認為她會在學有所成之後,回到祖國做貢獻。

她沒有。

甚至還說,

「我就算住在美國的下水道,都不會回到中國。」

她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呢?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或許是因為她在美國長期的生活,讓她對美國的科研環境、生活方式都產生了過度依賴。

她覺得美國的科研設施更加先進,學術氛圍更寬鬆自由,能夠為她的研究提供更好的條件。

有些人覺得她這樣的做法雖然難以理解,但是可以接受。

畢竟國內搞科研的氛圍確實有點浮躁,甚至烏煙瘴氣(僅代表網友觀點)。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但是有人卻覺得她這樣的做法實在是有所不當。

從她的言論來看,她似乎只注重個人的發展,而忽視了國家對她的培養。

當初她能進入清華,享受優秀的教育資源,之後又獲得公派留學的機會。

這些都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支持。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可她卻在學有所成之後,直接拒絕回到祖國。

這番言論着實讓人難以接受。

她只想着自己的舒適圈,卻忘了自己的根。

她的做法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但她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何碧玉的做法至少是合法合規的。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但是高杏欣的做法真的是值得人大家「唾棄」她。

03

高杏欣,這個名字在國內可謂臭名昭著。

她出生在條件優越的家庭,父親曾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常務副廳長 。

長大後她憑本事考入清華精儀系,之後又在本校電子工程系拿下碩士學位。

按這發展,本應在國內發光發熱,為國家科研添磚加瓦。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可她偏不,跑去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剛到美國不久,她就帶領團隊捕捉到信號,成功破解了伽利略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底層算法。

這讓她在國際導航領域出了名。

嘗到甜頭後,她更加猖狂。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2007年我國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

她竟轉頭破解我國北斗衛星民用碼廣播的頻率,還把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交給美國。

雖說她破解的只是民用編碼,沒造成實質性安全影響。

但這種把國家科研成果拱手送人的行為,和賣國有啥兩樣?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她以為這樣就能在美國站穩腳跟,結果美國發現民用編碼沒太大價值後,對她態度大變。

她在美國科研事業陷入困境,回國也沒人待見,父親也受牽連被免職。

這就是背叛祖國的下場,大快人心!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所說何碧玉和她比起來簡直好太多了,但是和王端鵬這樣的人比起來還是差遠了。

他以高考成績749分差一分滿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後來赴美深造。

儘管美國科研機構用高薪邀請他,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回到祖國,在中科院為高分子化學研究貢獻力量。

在他身上,頗有錢學森當初的影子。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如今的何碧玉,依舊在美國高就。

雖說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籍。

希望她在搞科研的時候,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她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現狀如何 - 天天要聞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高考後現「醫美」熱潮,學生扎堆整形!這些風險要注意 - 天天要聞

高考後現「醫美」熱潮,學生扎堆整形!這些風險要注意

近幾年,每年高考後都會出現一陣「醫美」熱潮,「雙眼皮手術爆單」「打瘦臉針要搶號」……不少高中畢業生趁暑假做醫美,準備「改頭換面」迎接大學生活。未成年人適合做醫美手術嗎?這類手術背後,潛藏着哪些容易被忽視的風險?
學生管理——2026級新生家長會安排 - 天天要聞

學生管理——2026級新生家長會安排

一、目的:向家長宣傳我校辦學成就,介紹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指導思想、措施與成效,說明學生在校學校提供的各項服務保障工作讓家長放心,爭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與支持。二、時間、地點:報到第一天(**月**日)上午8:30開始,11:30結束。地點在
不出國門也能培養世界人才!多所高校共議「在地國際化」之路 - 天天要聞

不出國門也能培養世界人才!多所高校共議「在地國際化」之路

如何讓中國學子不出國門就能享受世界一流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這不僅是中外合作大學的課題,更是所有類型高校共同關注的方向。2025年「新時代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與青年人才培養」國際研討會於7月2日至4日在寧波諾丁漢大學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在地國際化」與「青年人才培養」,涵蓋開幕式暨主論壇,兩大垂直領域分論壇和一...
花幾大千找高報師填志願你覺得值嗎? - 天天要聞

花幾大千找高報師填志願你覺得值嗎?

當今世界,還是有很多家長花幾大千甚至上萬(某網紅志願填報公司動不動一個名額1萬多)去找高報師給自己孩子填志願,你們覺得真的值得花這個錢嗎?還是智商稅?
​2025年高考有何特殊之處 - 天天要聞

​2025年高考有何特殊之處

視覺中國供圖 7月7日,距離2025年高考剛好過去了一個月。 對教育領域來說,每年夏天最大的事就是高考了。作為一個報道教育多年的記者,因其典型的「風向標」作用,我關注最多、研究最多的也是高考——向下,它影響着12年基礎教育的教與學;向上,又直接關係到高等教育的質量。 今年的高考有些「特別」,甚至有人說今年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