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如松,坐如鐘。」脊背挺直傳達着健康、自信、積極向上的身心狀態。然而,在青少年成長中,高低肩、駝背、頸前伸甚至脊柱側彎等問題比較常見。

脊柱側彎表現
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5月19日,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下稱「中山三院」)和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呵護脊柱健康,挺起少年脊樑」——天河區學生脊柱側彎專項篩查活動正式啟動。接下來,系列活動將走進廣州市天河區校園,對初中學生脊柱側彎情況進行篩查,向小學及高中學生家長推廣人工智能(AI)脊柱側彎自測工具。

廣州市天河區學生脊柱側彎專項篩查啟動儀式
脊柱側彎的發病率為2%到3%,是一種致殘性疾病,指的是脊柱發生非正常彎曲,多發於10—18歲的青少年學生,可致外形畸形、腰背疼痛,甚至壓迫臟器引起功能障礙,影響身心健康。
脊柱側彎分為先天性脊柱側彎、後天性脊柱側彎以及特發性脊柱側彎。先天性脊柱側彎主要由先天性脊椎發育不全或家族遺傳導致。後天性脊柱側彎則主要由長期不正確的姿勢、相關疾病引起。特發性脊柱側彎是在骨骼發育成熟前最常見的脊柱畸形,隨著兒童生長發育而產生,多出現在生長高峰期。
「引起特發性脊柱側彎的原因不明,但坐姿不良、缺乏鍛煉等都可能是致病因素。」中山三院院長、脊柱側彎中心主任戎利民介紹,脊柱側彎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伴隨病情加重,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中山三院院長、脊柱側彎中心主任戎利民
「脊柱側彎可防可治,通過早期篩查能降低青少年群體中脊柱側彎的發病率。」中山三院雙聘教授、脊柱側彎中心首席專家楊軍林表示,家長應始終關注青少年孩子的生長發育,及早發現他們的不良姿勢,並予以糾正,通過鍛煉可以讓癥狀有所好轉,避免病情嚴重。

中山三院雙聘教授、脊柱側彎中心首席專家楊軍林
戎利民提醒,當家長懷疑孩子出現脊柱側彎時,首先應向專科醫生徵詢意見,並進一步讓孩子接受專業篩查,而不要輕信所謂的「矯正神器」。
「醫院對於脊柱側彎的治療,會依據病因、脊柱側凸畸形程度和病情發展變化等,綜合考慮選擇治療方案。」楊軍林介紹,當側彎程度在10度以下可以通過體態調整和定期檢測進行治療;當側彎在10度到40度之間,則可以通過醫學形體、矯正支具、強化康復等綜合性手段進行治療;當側彎超過60度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側彎程度在40度到60度之間,按國際原則應選擇手術治療,不過,伴隨醫療技術突破,如今,部分患者通過正規綜合性治療也可以免於手術。」楊軍林說。
【采寫】南方+記者 吳雅楠
【攝影】許舒智
通訊員 周晉安 甄曉洲
【作者】 吳雅楠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