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2024年05月18日22:05:10 教育 1847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全】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重點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近年來,隨着我國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研究職能進一步發揮,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教育成為新時代博物館傳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標和神聖職責。

「大學校」更開放 博物館資源走向更多人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殿堂,博物館也更多承擔起青少年教育「第二課堂」的責任。在當今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研學活動的廣泛開展,對於推動博物館文物資源挖掘、公共教育職能釋放、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等具有多重積極作用。濰坊市博物館館長鄭曉光表示,博物館研學可以總結為「參觀博物館之景,傾聽歷史之音,學習文物之意,探索文明之新」。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所在地重慶市大足區,為持續發揮文化引領作用,讓大足石刻蘊含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貼近青少年和更多受眾,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博物館)於2002年起建立了社會教育基地,新增投影設備、桌椅、辦公用具、印章、拓板、石雕工具等活動用具,完成了場地、設施、設備等硬件方面的升級改造。邀請區內各大、中、小學師生走進博物館,圍繞「小小講解員」培訓和實踐、培養大足石刻青少年傳播人等主題,與校方合作開展「博物館進學校、學校進博物館」等活動。截至目前,相關活動已開展76場。「石說新語:大足石刻進校園、進社區特展」則已經走進15學校、8個社區,共計舉辦26場。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 天天要聞

遊客在大足石刻博物館參觀。環球網記者 陳全 攝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教育科技企業也積极參与,以其豐富的教學和科普經驗,利用線上及線下方式,助力博物館文化資源觸達更多孩子。

此前,為了更好地激發中小學生好奇心、想像力和探求欲,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做到學思結合、寓教於樂,好未來集團學而思網校發佈了三大「學而思博物」教育產品——「我的自然博物」、「我的文史博物館」和「我的科技博物館」。

好未來集團執行總裁位晨向記者介紹,「學而思博物」的設計初衷源於希望讓更多孩子能夠接觸並享受一線博物館的豐富資源,將「博物館送到孩子的手中」。為此,「學而思博物」教研團隊從全世界各地收集了各類博物館級別的標本和設備,包括動植物標本、各類化石、億萬年前的琥珀、實驗室級別的科學設備以及歷史悠久的文物等。讓孩子們能夠直接觀察和接觸,更深入地感受到這些實物標本和實驗材料的魅力。

此外,「學而思博物」將豐富的課程內容與館藏級教具資源進行了精心的整合,設計出了主題式的課程模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引導進行探索式的學習,通過深入淺出的知識講解,幫助孩子們構建起完整的知識框架和體系,也推動博物館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更有力於科普與教學。

「自然、科技、文史三個類別的博物教育,其實都有一個相似的總體目標。我們希望能讓孩子看到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培養科學的思維和眼光,認識世界和自身的聯繫。這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終身幸福成長都將起到幫助。」位晨表示。

今年5月,在線教育科技企業猿輔導同樣開啟了「2024博物館新知計劃」,聯合二十餘家博物館,通過館長公益課、雲遊博物館紀錄片、科普展覽、研學活動等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用科技賦能博物館教育,讓博物館資源惠及全國青少年。同時,引導青少年主動學習傳統文化,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升人文修養。

挖掘潛藏資源 博物館助力科研再上台階

在學術研究方面,不少博物館依託自身豐富、優質的文物資源,推動在相關專業上的文化挖掘達到全新高度。多年來,大足石刻博物館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推動「大足學」學科建設。博物館牽頭完成了重慶市石窟寺專項調查工作,創辦了學術刊物《大足學刊》,出版了「大足學研究文庫」系列叢書。其中,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工程《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冊)考古報告的編撰出版,成為我國石窟考古學研究領域一項重大的標誌性科研成果,填補了我國大型石窟寺編寫和出版系列考古報告的空白。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 天天要聞

大足石刻北山石刻展覽引入聲、光、電及投影技術。環球網記者 陳全 攝

目前,這一基於大足石刻的冷門學科,已經走向更廣闊的學術研究場景,浙江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院校成立了相關研究中心。作為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博物館先後舉辦和召開了「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等各類國內外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10餘次。

對於高校和其他研究機構中的學者來說,博物館也是一處「取之不盡」的資源寶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火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紀傑與團隊共同編纂的消防安全科普讀物《火團團大冒險》中,就從古建築的防火方式入手,感悟我國古人的防火智慧。在書籍寫作過程中,紀傑與故宮博物院等多所文博單位合作,和來自各博物館的研究院攜手實地調研,開展了更有應用價值、更為落地的研究工作。相關研究成果最終又成為《文物博物館單位消防演練工作指引》,反過來為全國文保單位提供專業指導,助力消防安全工作的開展。

紀傑認為,學術界和文博系統應當加強溝通交流,促進項目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和基地,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礎研究和創新優勢,實現讓文物「活下來」「活起來」的目標。此外,雙方還需要強化人員交流,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人才素質,壯大專業人才隊伍。在他看來,這些也都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重要實踐。

文化育人、服務本地 高校博物館日漸普及

5月18日,國家文物局發佈2023年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最新數據,全年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全國備案博物館達到6833家,舉辦陳列展覽4萬餘個、教育活動38萬餘場,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在這股文博熱潮中,越來越多服務於大學教育和研究的高校博物館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在高校實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養目標的同時,也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又一類可供探索、打卡的文博之旅目的地。

在與農耕文化聯繫緊密的中原之地河南許昌,一所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於2012年正式開館。由許昌學院建設的這家博物館,館舍面積1500平方米,設有17個室內展廳,基本陳列含22個部分,展出不重複展品5100多件(套),全方位展示了農耕社會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風貌和文化現象,以及傳統農耕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歷史節點。

在農博館,許昌學院的新生將會接受入學第一課的教育,直觀地了解到祖祖輩輩數千年來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厚重,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深刻理解「中國精神」「中國道路」「民族復興」「文化自信」等重要命題的內涵。正因如此,農博館開館以來,已經先後獲得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河南省中小學實踐教育基地、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品牌等十多項榮譽。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 天天要聞

2023「出彩中原」河南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走進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博物館。許昌學院供圖

許昌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校博物館在遵循博物館規範和規律的前提下,應當更加註重發揮高校的自身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聚焦博物館宣教育人、學術研究、文化傳承等功能的發揮。各個高校都有獨特的文化設施或載體,盤活這些載體和資源,發揮好它們的育人功能,是創新立德樹人方式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在河南工程學院龍湖校區,依託該校紡織服裝優勢特色學科,紡織服飾博物館於2020年建成建成開放。據該校服裝學院教師、紡織服飾博物館負責人常卓介紹,博物館旨在收藏、展示、研究和傳播中原紡織服飾歷史文化,目前擁有1500平米專題展區,設有科普館和主題館。科普館常設「纖維、面料、印染、服裝」六個展區,通過實物、模型、視頻等多維度展示中原古代紡織染服裝發展脈絡。近三百件服裝、服飾、面料文物及相關複製品,以「衣冠楚楚、紡織紛紛、生活智慧、丹青華裾、紋鏤天地、愛心捐贈、花天錦地」為主題進行陳列展示。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 天天要聞

河南工程學院紡織服飾博物館。河南工程學院供圖

談及設立博物館的初衷,常卓表示,一方面,博物館能為學科建設提供專業化程度高、直觀性強、呈現形式多樣的教學平台;另一方面,也可為學生的專業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優質的輔助學習資源。博物館志願者均由相關專業的在校學生擔任,此類活動和講解實踐不僅有益於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還有益於提升學生的專業情感,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據悉,今年4月起,河南工程學院紡織服飾博物館已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目前,「經緯天地,衣尚千秋」中原紡織服飾歷史文化展正在展出,多維度展現了中原紡織服飾文明,從專業角度為觀眾鮮活地講述了「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至近代發展繁榮的中原時尚故事。

形象可親、可近、可感 小眾性博物館「破圈」走紅

除了高校博物館,作為文保事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更多地方性、小眾性、專業性博物館紛紛打破「沉默」,「破圈」成為熱門的文旅目的地和打卡地。

對此,鄭曉光認為,這一現象既反映了我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百花齊放的良好生態,以及各博物館展覽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提升,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知識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日漸增長。通過互聯網傳播平台,博物館的「高冷」形象變得更為可親、可近、可感,「到博物館去」也隨之成為社會新風尚。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 天天要聞

濰坊市博物館。來源:濰坊市博物館網站

接受記者採訪的相關負責人表達了一個共識,對文博資源的活化利用將成為此類博物館發展的長久路徑。

首先,展覽展示水平的提高,才是各類博物館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例如,依託精心製作的的4K寬銀幕數字影片《天下大足》和8K球幕數字影片《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博物館在近年被評為全國首批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

其次,「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對外展覽交流必不可少。據了解,大足石刻博物館開展的巡迴展覽,已經先後在北京、廣州、成都、蘇州、深圳等城市舉辦20場,在社會中收穫了良好反響。

在「引進來」方面,臨時展覽成為了博物館拓展社會角色,強化宣傳展示的重要途徑。2023年,大足石刻博物館、棗莊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漢畫石語 舞動漢風——山東棗莊漢畫像石精品拓片展」在大足石刻博物館正式舉辦,55件(套)漢畫像石拓片為觀眾和遊客獻上了精彩的視覺盛宴。根據展品特色設計的講座分享和手工工作坊項目,則吸引了不少家庭共同參與。

本次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天明點檢人間事——瀘縣宋代世俗石刻藝術展」在大足石刻博物館正式開展。這是大足石刻博物館與瀘縣博物館的首次合作展覽,將向觀眾生動展現宋代戰亂背景下川渝地區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審美情趣以及對生死的深刻認識。

文創熱經久不息 滿足把博物館「帶回家」的心愿

近年來,博物館文創熱持續發展,文博衍生品成為搶手貨,部分熱門博物館的「考古盲盒」甚至一度斷貨,反映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產品和生活的追求,以及中華民族不斷提升的文化自信。文創產品也進一步在助力文博宣傳、普及文史知識和推動文旅導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對此,鄭曉光表示,文創熱既是文物「活」起來的真實寫照,也是體現了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美好心愿。該館不僅深度挖掘了館藏文物資源的豐厚內涵,推出了鄭板橋系列、十笏園系列等一批具有濃厚地域特色且具有實用性的文創產品,還積極發起成立了齊魯文創聯盟,成功舉辦了「山東省博物館文創工作現場會」,聯合策划了「黃河流域博物館文創產品展」「創新齊魯 創意文博——全省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展」等一系列活動,積極推動山東省內博物館開放共享、跨界融合,集聚發揮全省文博機構的平台作用,充分彰顯了山東文博文創領域的新作為、新氣象。

國際博物館日丨「大學校」更開放,受益群體更多元 - 天天要聞

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器象中州冰箱貼」。來源:淘寶河南博物院旗艦店

在熱銷的文創產品背後,是來自考古、文史、美術、設計等行業工作人員的攜手研發。從文物的器型、圖案,到美觀、實用的日常用品,每件文創的誕生背後都凝聚着眾多研發人員的智慧與辛勞。在大足石刻博物館,文化創意元素圖庫中的原始設計素材已經日漸豐富,北山石刻造像中的植物、動物、器物、雲紋、建築、佛像花冠、配飾等裝飾圖案經過收集、整理與繪製,共計形成了83件(幅)基礎資料。

在文創產品走向廣大市場的過程中,各博物館通過IP授權等方式,與具有相關產品研發、設計和銷售經驗的企業共同攜手,積極開發和引入與博物館及景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產品類別,並在推出系列文創產品的基礎上持續創新,保持了較高的產品更新率。

(記者張寒玥對本文亦有貢獻)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5月10日要聞速覽 - 天天要聞

5月10日要聞速覽

要聞速遞擬錄取!重慶23名學生保送清華北大近日,重慶市教育考試院官網有消息顯示,根據2024年重慶市普通高等學校保送生擬錄取名單公示,全市共23人獲得清華北大保送資格。在擬保送清華北大的23人中,巴蜀中學有9人、重慶一中7人、重慶一外4人、
2023年高校綜合評價分數線及各省綜合評價招生院校名單! - 天天要聞

2023年高校綜合評價分數線及各省綜合評價招生院校名單!

今天為大家匯總了2023年全國多所高校綜合評價分數線及各省綜合評價招生院校名單,小夥伴們快來了解一下吧~2023年高校綜合評價分數線如下- 面向全國多省市招生的院校 -- 面向北京招生的院校 -- 面向上海招生的院校 -- 面向廣東招生的院
打造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三亞市群藝館2024年文化館服務宣傳周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 天天要聞

打造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三亞市群藝館2024年文化館服務宣傳周系列活動正式啟動

5月20日至26日是全國文化館服務宣傳周,為提升行業影響力,讓更多市民群眾走進文化館享受公共文化服務資源,19日上午,由三亞市旅文局指導、三亞市群藝館主辦的2024年文化館服務宣傳周暨三亞市群眾藝術館文化藝術人才專家庫授牌儀式,在三亞市群藝館一樓演藝廳舉行。當日上午,主辦方首先為出席授牌儀式的68名專家學者頒發...
澳大利亞留學保錄取丨你不可不知的優勢密碼!你心動了嗎?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留學保錄取丨你不可不知的優勢密碼!你心動了嗎?

當談及海外留學,你是否也對那片遙遠的南半球土地心生嚮往?澳大利亞,這片充滿陽光與活力的國度,早已成為無數學子追夢的聖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澳洲留學,探尋其獨特的魅力所在!01、頂尖的教育質量,孕育傑出人才澳洲的教育質量在全球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