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校園。圖/ic photo
近年來,為教師減負一直是教育領域的熱點、焦點話題,更是一個痛點、難點問題。
據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擬提交《關於減輕教師負擔 讓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的提案》,建議未經批准的督查檢查、考核評比、創先爭優等活動,與教育教學無關的調查測評、網絡投票、普查統計、信息填報等活動一律不能「進校園」。
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一律不能「進校園」,可謂切中了當下教師減負的痛點。在全國兩會這樣的特殊節點,將教師減負問題以提案的形式置於公眾視域內,既反映了廣大教師群體一直以來的心聲與訴求,也能督促相關工作更好落地執行。
教師負擔過重問題,早已非新鮮議題。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舉措,為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提供了高位遵循,同時也將減負事項梳理形成任務台賬,一些地方還明確將志願服務任務改由局機關承擔。教師減負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但政策層面的保駕護航,並不意味着減負工作的順暢無阻。正如該提案所提到的,目前,中小學教師減負「不到位、不徹底」問題仍比較普遍,負擔過重現象依然存在。
現實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出現了「減負清單明明白白,增負工作做得扎紮實實」,甚至「越減越肥」的現象,曾有教育業內人士統計過教師接到的非教學任務:扶貧、反詐、禁毒、掃黃打非、綜治民調等,有一二十種之多。
為此,也有教師調侃自己是「教師+居委會+民警+行政+管家+保姆」的「全能型人才」, 好好上課反倒變成了一種奢望。
需明確的是,汲汲於為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減負,並不是對某一職業群體的優待,而是讓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復歸到主責主業,做好教書育人的大事。
一個雜務纏身的教師哪有心思去認真備課、安心教學,一個身心俱疲的教師更難以培養出陽光健康、全面發展的學生。隨着「雙減」工作的深入推進,為教師減負理應同步推進,讓校園成為教學相長的育人園地,而不是承擔各種社會事務的綜合機構。
但教師減負又是一項系統且龐大的工程,推行起來並非易事。可以看到,從政策的出台、輿論風氣的形成到切實結出減負成果,中間隔着相當長的距離。
這一方面是由於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使然,其中往往可見形式主義的影子;另一方面則是學校乃至教育系統自身不夠「硬氣」所致。
「非教學任務」五花八門違規進校園,學校擋不住,教師更不敢言,久而久之,反而讓教師減負呈現「上熱下冷」的輿論觀感,有陷入政策空轉的危險。
因此,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一律不能「進校園」這樣的常識,不僅值得強調,相關落地措施更需有針對性和可行性,以推動相關減負政策發揮最大效應。
為此,民進中央擬提交的提案中,提出了「充分發揮書記校長把關作用」「幫助學校設立電子台賬,減少學校的反覆報表和統計工作」「健全投訴專線、網絡投訴等投訴舉報機制」等真招實招。
這不僅有利於打通教師減負政策在落地環節的堵點、難點,更讓教師有了「護身符」,學校有了「尚方寶劍」,從而推動各項教師減負政策紮實落地。為了把時間還給教師、把寧靜還給校園,非教學任務一律不能進校園的政策,也該落地了。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遲道華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