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科普博主「清華圓子爸爸」在南寧市劉圩鎮中心學校授課
2月26日開學第一天,由中國科技館、教育部宣傳教育中心、抖音聯合發起的2024「流動科學課」在廣西啟動。抖音科普達人將聯動中、西部地區的科普大篷車走進鄉村學校開展系列科普活動,助力鄉村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給科學教育基礎薄弱地區帶去優質科普資源。此外,平台精選的科普知識類視頻也將以主題合集形式上傳至全國流動科普設施服務平台,面向鄉村學校開放使用。
這堂「流動科學課」可謂切中了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短板。相較於城市,鄉村科學教育存在很大差距,學生能接觸到的科技館、博物館等資源相對匱乏。這不僅限制了農村中小學生個人視野的提升、未來人生的發展,對於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也會產生不利影響。以此而言,此次「流動科學課」把抖音平台的優質科普達人請到線下,跟鄉村中小學生面對面交流,對孩子們來說是很難得的學習提升的機會,其價值可能不在於一時一地。
科學教育於一個國家的創新與高質量發展有着深刻意義。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就提出,要通過3至5年努力,推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地。此後,各地教育部門紛紛加大了對中小學科學教育的投入,通過教育經費劃撥、優化課程體系、引進優質師資、設置專職科學輔導員等方式,努力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
然而也要看到,科普是眾人之事,僅僅依靠單個主體、單一資源,或許很難實現中小學科學教育的快速、可持續提升。尤其對中西部邊遠地區農村中小學而言,資源欠奉、基礎薄弱,理念認知也存在一定滯後,要想補齊這些地方的科學教育短板,更需藉助多方社會資源,推動社會實踐與中小學校教育活動融合創新項目在鄉村落地。事實上,前述《意見》也提出,要推進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
圖: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與廣西某鄉鎮小學生交流互動
對於鄉村學校而言,其實最稀缺的是權威的科學教師。所以此次活動的一大亮點,是將最優質的科普資源——大咖專家,下沉到鄉村地區。他們中有院士,有名校畢業的高材生,還有專業從事科普工作多年的專業人士。他們資歷豐厚,專業知識過硬,善於演講表達。他們的課堂,不僅飽含專業權威的科學知識,還閃耀着寶貴稀缺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更有助於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首場活動中,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出席啟動儀式,並作《我們的家園——地球》的主題講座,講解內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大師風範讓師生們大開眼界;清華畢業的抖音科普博主郝博偉(@清華圓子爸爸講科學)給學生們帶來《彩虹的秘密》,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奧妙;科普專家李宗劍(@貝殼博物世界)則為大家介紹小貝殼裡的大世界,把孩子們帶入廣袤海洋,為之驚嘆連連。
活動把科普達人請到線下,但科學教育不止於線下。一方面,院士專家與科普達人不可能時時下沉到基層鄉村,另一方面,很多鄉村學校的科學課老師多數是兼職,且缺少權威的教輔資源。那麼,如果將專業權威的科普資源免費同步給鄉村教師,讓他們在消化學習後,再將科學知識、科學思維傳遞給學生,這就大大降低了鄉村科學教育的成本,也減輕了鄉村教師的備課負擔。
在這方面,抖音做了大量努力,積累了豐富資源。近年來,抖音邀請全國高校、研究機構、學術組織、出版社、科技館、科普專家等專業科普內容創作生產機構和個人,圍繞科學科普創作了許多適合青少年觀看的科學、有趣、體系化的知識內容。
圖:抖音相關負責人介紹平台青少年模式中的優質合集內容
這些內容,藉助短視頻的技術力量,兼具專業性與靈活性,不呆板不枯燥,精準滿足了當下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需求。此次活動中,抖音也會將這些優質科普短視頻做成「雲課件」,並上傳至全國流動科普設施服務平台,免費對鄉村學校開放使用。
如果說「流動科學課」對鄉村孩子是點亮與激發,那這些寓於平時的「雲課件」,就是一種全面的賦能與建設。它們的作用是長期的、潤物無聲的,不僅能緩解一線科學老師的備課壓力,也能從更開闊的視野來豐富鄉村學生的科學知識積累,優化科學知識結構,形塑健全的科學認知,形成長久而深刻的成長關懷。
2024年,抖音將持續邀約優質科普博主參與「流動科學課」活動,科普內容將涵蓋自然、生物 、人體、物理、化學、工程、天文、航天、數學、醫學等領域,目前已經將相關博主的科普內容做成高清「雲課件」,並在全國流動科普設施服務平台完成上傳。事實上,劉嘉麒院士等科普達人成為抖音「流動科學課」首批授課專家,本身就已經表明,這個項目是備受科普工作者認可的,值得進一步推廣。
而這張由教育部門、科普機構、短視頻平台、科學達人共同搭建,把新媒體科普資源與科技館體系、教育體系結合的科普模式,也會成為我們觀察國內科學知識普惠化的一個樣本,對推動中國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文/劉寒
編輯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