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大學開「門」,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推動丨大學校門開與關

2023年10月12日16:16:03 教育 1979

頂端新聞記者 張恆

大學校園能否向社會開放?公眾的呼聲不斷高漲,對外開放的高校卻不見增多。

頂端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他認為,大學校門的開閉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如果大門是關閉的,很難想像大學的思想是開放的、觀念是包容的。

馬亮:大學開「門」,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推動丨大學校門開與關 - 天天要聞

我是既得利益者

但我支持大學校園開放

頂端新聞:你認為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向社會開放?

馬亮:我非常支持大學校園向社會開放,雖然我本人是既得利益者。毫無疑問,很多人,特別是高校的師生和管理人員會認為,大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校資源更好地向校內傾斜。

但是從大學自身的功能和社會定位來看,非常有必要向社會開放,這也是全球主流高校普遍的做法,中國不應該有特殊性

頂端新聞:目前大學普遍封閉的原因有哪些?

馬亮:很多大學延續了疫情防控期間的封閉式管理,但目前並非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

如果說今年上半年一些高校還沒有開放,可能與疫情防控相關,但從下半年來看,疫情防控的需要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全國的人員流動乃至跨境流動,都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所以,大學封閉式管理,主要原因可能是為了方便校園管理。相對於開放來講,封閉是更容易管理的,因為開放就會帶來校外人員的流入,包括對校園資源的佔用,對學生安全的威脅,帶來廣告和商業活動等。如果開放式管理,高校需要投入成本、協調相關秩序、確保師生的安全。所以毫無疑問,從高校管理的便利性來講,封閉比開放更可取。

頂端新聞:呼籲大學開放的聲音很多,公眾的需求也很多,大學是否有相應的公共屬性?

馬亮: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大學本身的定位就應該是公共場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一方面需要保障校內的科研、教學和管理,但是另一方面也發揮着如何為中學、小學的學生提供了解高等教育的窗口、如何去讓校外人員參與相關的交流、如何去為周邊的居民提供文體健身場所等公共職能

所以我認為,大學不應該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了其所應承載的社會屬性和價值

馬亮:大學開「門」,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推動丨大學校門開與關 - 天天要聞

如果大學校門關閉

很難想像它的思想是開放的

頂端新聞:如何兼顧校內利益和社會價值?

馬亮:實際上有一些容易操作的辦法。比如,很多大學會擔心校園食堂供不應求,或考慮到對學生的津補貼,如果校外人員用餐,可能會擾亂用餐秩序。其實可以採取分區管理的方式,例如在大學生餐廳只允許使用專門的就餐卡,在對外開放的餐廳可以自由就餐。包括在校園的管理方面,大門可以打開,但是辦公室、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則可以採取門禁、人臉識別等方式管理

所以開放不是說全面的開放、完全的開放,而是說怎樣進行有序的開放。常規的門禁等技術,就可以平衡安全和可及的矛盾,我覺得這方面的基礎條件足夠使用。

頂端新聞:有人認為,大學禁閉大門,與「開放包容」的治學理念不匹配。你怎麼看?

馬亮:大學的開放和包容,一方面反映在思想、觀念、價值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有形的制度安排、有形的建築物上。如果大學的大門是關閉的,很難想像它的思想是開放的,觀念是包容的。大門的開閉,實際上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頂端新聞:從校園安全的角度來說呢?

馬亮:這方面的擔憂其實是過慮了。疫情防控之前,大學校園就是開放的。如果那時候開放帶來了安全隱患,應該在疫情防控前就關掉,並不是疫情防控之後安全問題更嚴重了。

其次,大學生普遍是成年人,如果把他們繼續放在溫室大棚里呵護,將來他們怎麼走向社會?所以應該參考社區、寫字樓的管理方式,把他們作為成年人來管理。

當然,需要在保證大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開放。大學校園的攝像頭無處不在,進出門禁刷卡等,這方面的安全保障技術是完全到位的。其實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恰恰有利於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如果把他們放到銅牆鐵壁的校園內,看起來更安全了,但是他們終歸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到那時,怎麼樣讓他們做好準備呢?

馬亮:大學開「門」,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推動丨大學校門開與關 - 天天要聞

大學開放

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重視和推動

頂端新聞:應當如何推動大學校園開放?

馬亮:目前來看,大學管理的自主性很強,其實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完全可以去推動。比如按照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回應,廣東的高校應該會陸續開放,上海市可能也會有學校採取不同的方式開放。相對來講,可能北京市的高校更加保守,很少有高校真正開放。

我認為,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重視這個問題。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特別是在一些基本問題上,要和世界一流大學保持一致。

如果我們的大學採取封閉式管理,需要各種審批才能進入校園,將來的學術交流,特別是國際學術交流,會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進而影響我國大學的聲譽。所以特別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制定相關的制度去推動解決。

頂端新聞:你有哪些可以實際操作的做法建議?

馬亮有必要首先推動大學之間相互流動起來。在校師生數據可以共享,在大學工作或學習的人,實現從A大學自由進入B大學,我認為這是非常可行的。

對於大學校園的開放,目前的高校多是默認或者說首選封閉式管理。但是我覺得恰恰應該反過來,也就是說,應該默認或者說首選大學是開放的,如果哪個大學想要封閉式管理,或者採取一定的管控手段,應該提出足夠充分合理的理由進行申請,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審批。或者召開校內校外的協商探討,再制定相關的政策。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大學的公共屬性、大學所追求的公共價值,而不是說大學想關就關,想開就開。一些政府大院、城市公園都拆牆開放了,大學更應該有開放的姿態

我個人在持續關注這個問題,也在嘗試構建一個數據庫,去追蹤和監測全國主要高校。監測各高校有沒有開放、以什麼形式開放、什麼時候開放、開放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等。希望將來能夠推出來,做一個警示。

(圖片來自人大、北大、清華官網)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 天天要聞

匈牙利獲取駕照的成本大幅上漲

匈牙利媒體報道:根據中央統計局(KSH)的最新數據,匈牙利考取駕照的平均價格在四年內上漲了 60%,由於汽油、維修費用以及教練費等成本都更加昂貴,使得獲取駕照的費用可能高達 80 萬至 90 萬福林。然而,問題不僅僅是成本普遍上漲,人們對待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 天天要聞

新高考為什麼要倡導「教考銜接」?有三個重要原因

同舊高考相比,新高考有一個近些年喊得很響的理念——教考銜接。什麼是教考銜接,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什麼,高考就考什麼。大家知道,舊高考也有一個喊得很響的理念——以考定教。這個理念指揮了高考十幾年,其弊端已經十分明顯。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 天天要聞

濱州醫學院:政校企攜手賦能 共促醫學人才高質量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近日,濱州醫學院舉辦「就選山東 『醫』往『職』前」2025年春季校園雙選會暨「美好『衛』來 『健』康煙台」醫學人才築夢煙台招聘會。招聘會現場,350家用人單位攜1.2萬個就業崗位進校攬才。該校4300餘名畢業生參加招聘會,2500餘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就業意向,實現醫...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 天天要聞

「百校千企萬崗」,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進江科大助力大學生就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4月11日,江蘇共青團「送崗直通車」開進江蘇科技大學舉辦「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這是江蘇共青團青少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聯動各界協同發力,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搭建高質量就業橋樑,助力青年學子實現「好就業、就好業」。江蘇省百校千企萬崗」示範招聘會現場。 主辦方供...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 天天要聞

何同學的反討好之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題圖來自:AI生成事情是這樣:4月11日晚,何同學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打車的經歷;他說以前打網約車時,司機讓他給好評,總是嘴上答應,但事後就忘了。他覺得這樣不太好,所以,現在改。如果司機服務真的很棒,他才會主動好評;不然就會直接拒絕;他還提到,自己以前比較愛討好別...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 天天要聞

大風天去不了考場,報名費打水飄?教育部教育考試院:這錢,我退!

4月11日至13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華北出現歷史同期罕見的持續性大風。其中,河北北部等地局地陣風風力可達12~13級,中央氣象台發佈橙色預警,提醒公眾減少戶外活動,多地景點臨時關閉,部分中小學及高校宣布停課或轉為線上教學。△ 社交平台相關話題截圖受此影響,已經報名參加本屆韓國語能力考試(TOPIK)的考生群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