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開學的季節,孩子們又要回到學校開始新一學期的學習。
關於開學注意事項,心理調適什麼的,已經有很多很好的內容了,所以這次咱們聊點特殊的。
那就是,為什麼到了開學,有的孩子卻死活都不去學校呢?
這個問題讓一些孩子的父母煩惱不止,也是筆者在諮詢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問題。
下面就講講來找我諮詢的一個女孩的故事。

積極向上的瀟瀟為什麼不願上學了?
時間逆轉八年,不知媽媽爸爸會不會仍然認為瀟瀟是個積極向上的孩子。
八年前,瀟瀟剛上小學。媽媽對她的學習抓得很緊,陪她寫作業、給她講題、為她訂學習計劃。
像每一位為孩子未來感到焦慮的母親一樣,瀟瀟媽媽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在幫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托舉着孩子的未來。
瀟瀟也沒讓媽媽失望,學習成績在班裡前列,而且學習很主動,還說以後要考重點大學,怎麼看都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
可到了初二,一切突然全變了。
瀟瀟常常賴在家裡不去上學,面對家長和老師的關心和勸說,她要不懶得回應,要不就假意答應卻根本不行動。
即使到了學校,她上課也不聽講,基本就是睡覺,作業也不做,到了考試那天就賴在床上。
瀟瀟這樣的變化讓媽媽爸爸完全不知所措。為什麼好好一個孩子會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呢?
他們把可能的原因都想了一遍,是因為媽媽由於工作調動到另一個城市而無法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嗎?是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嗎?是因為青春期嗎?還是因為什麼呢?
可是無論怎麼想,他們都想不通為什麼瀟瀟會突然變成這樣。於是,他們找到筆者,希望能幫他們找到孩子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
總結起來,瀟瀟的問題出在「動機」上。
學習動機到底從哪裡來?
要解釋人的行為,關鍵是要找到行為的動機,學習當然也需要動機。
一說到學習動機,很多父母可能就會說:「現在的孩子,就是因為生活太好才不想學習。他們只有吃吃苦才知道學習(改變命運)的重要性。」這話真有道理嗎?
瀟瀟家庭條件不錯,她確實不會像因為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產生學習動機。但為什麼瀟瀟小時候又能努力學習呢?
而且,如果只有吃苦才會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那是不是意味着瀟瀟就不能過好日子?何況有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孩子照樣不願學習、沉迷遊戲。
其實,這種對動機的看法,忽略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動物的行為來自本能的需要,所以馴獸員可以用獎勵食物來訓練動物。
人也會因為本能需要而產生行動的動機。但人的動機沒有動物那麼簡單。根據現代動機心理學,人的動機還來自人的信念。
所以,筆者很想了解瀟瀟自己對學習的信念。與瀟瀟溝通後,她表示:「我從小感覺就是為了別人在學。」
這個原因可以解釋她小時候為什麼努力學習。對於一個有學習自信心的孩子,只要讓她認為她的學習會影響她在乎的人,她就會為了別人而努力學習。
雖然努力學習並不是孩子的目標,但通過努力學習,她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可,可以讓別人開心。這就是瀟瀟小時候努力學習的動機。
但是,進入青春期以後,事情發生了變化。
瀟瀟的自我成長起來,比起別人的認可,她自己的想法變得更加重要。於是,她不再在乎父母的獎勵、老師的表揚。
但是,因為「我從小感覺就是為了別人在學」,瀟瀟又找不到學習對自己的意義,所以學習就變得對她毫無價值。這樣一來,她就徹底失去了努力學習的動力。
瀟瀟身上的表現和變化其實就是因為她沒有將學習與自己的願望建立起聯繫。或者說,她沒有建立學習的自驅力。
沒有自驅力,孩子即使在短時間內因為其他因素能做到好好學習,也無法一直堅持下去。
當遇到學習挫折、環境改變、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等外在因素影響的時候,他們就很容易受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學習動力就會突然中斷。
那麼,是什麼導致瀟瀟在學習自驅力上的缺失呢?

自驅力 = 態度問題?
不是那麼簡單
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自驅力簡單地看成是態度問題,所以,只要給孩子講道理講不通,就會束手無策。其實,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人的態度是怎麼來的呢?
人對一件事的態度,取決於這件事對自己的影響和對這件事的掌控感。
拿學習打比方的話,如果一個人對學習有自信,而且能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價值,並且認為自己從學習中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多,那麼這個人對學習的態度就是積極的,就能產生自驅力;如果缺失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這個人都無法產生自驅力,反映出來就是對學習的消極態度。
現在咱們從以上這些角度來看看,瀟瀟在學習自驅力建立上缺少了什麼,以及更好的做法是什麼:
• 瀟瀟從小並沒有真正從學習中得到樂趣,因為周圍的人都只在意她是不是完成了作業、是不是考試取得了好成績,讓她一直只是為自己的成績而擔心。
對策: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多關注她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這是兩個不同的目標,而目標會在根本上影響人對一件事的態度和動力。
• 媽媽爸爸跟瀟瀟只是就學習談學習,只是將學習與未來升學聯繫起來,讓瀟瀟以為學習就是為了升入好的高中和大學,而對生活無憂、沒有生活閱歷的瀟瀟,升學除了讓父母高興,還有什麼真正意義呢?
對策: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幫助她將自己的學習與她自己的願望聯繫起來,自己的願望才是自己的需要,而需要才是動力的基礎。
• 媽媽爸爸沒有關注瀟瀟對以後的自己有什麼樣的期待,也就是瀟瀟有什麼理想,比如,瀟瀟如果想自己以後成為一位醫生,也許是因為她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那麼她就能理解辛苦學習的意義——能讓自己實現自己的目標。
對策:家長要理解,學習是孩子成長的副產品,而不是相反,如果孩子的成長走在正軌,那麼孩子的學習也就不會有大問題,而理想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缺失理想的孩子必然會在成長的某個階段出現問題。
• 瀟瀟沒有自己克服困難的經歷,在學習中媽媽一直陪在瀟瀟身邊,每次學習上遇到困難,媽媽就會第一時間幫她搞定:講解、提前上課外班學習、訂學習計劃等等,以至於瀟瀟漸漸形成一個觀念,就是認為自己離開媽媽就沒有能力應對學習中的困難,也就是她對學習並沒有自信。
對策:更好的做法是培養孩子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能力,而不是幫孩子消滅這些困難,否則當孩子以後不得不自己面對困難的時候就會驚慌失措、無能為力。
• 瀟瀟的時間從小都被學習填滿了,媽媽總是擔心她不努力就會在競爭中失敗,所以瀟瀟從小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即使假期出去玩,也是為了回來有更好的心態投入學習。但對於一個孩子,成長需要的絕不僅僅是學習功課。長大後,瀟瀟才發現自己為了學習犧牲了太多。
對策:更好的做法是相信人生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成長任務,青春期前的孩子除了學習,玩耍、人際交往、自我發展等都是重要的成長任務,否則孩子終將在以後的人生中花時間為這些代價買單,這是成長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改變。
由於之前的種種問題,瀟瀟在學習上既沒有建立掌控感,沒有自信,也沒有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和價值,更何況,她覺得自己在學習上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從學習中得到的比失去的少得多。

那麼,瀟瀟怎麼可能培養出學習自驅力呢?
按照讀者們的良好期望和暢銷書的寫作套路,到這裡應該就是個找到病因,藥到病除的圓滿大結局了,但現實就是現實,瀟瀟目前仍然在做諮詢和慢慢恢復,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解決長年累月積累的心理問題,往往也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速成方法,所以也許我們該做的,是一開始就儘可能避開前面說的那些孩子成長路上的「坑」。
作者丨王琳美國田納西大學教育學碩士 主攻兒童與家庭研究
審核丨唐義誠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