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天宮課堂」第三度開講。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擔任此次課堂的主講老師。他們在嶄新的教室「問天實驗艙」,介紹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並展示了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水稻和擬南芥種植研究情況,進行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一面開拓科技邊界,一面豐富教育實驗;一面滿足孩子好奇心,一面種下航天的種子。「太空中沒有重力,為什麼水稻的根還能向下扎進土壤?」「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有幾種顏色,最美的是哪種?」在地面課堂,約400名中小學生代表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聆聽講解,爭相提問。太空老師不僅能把科學原理說得有趣,對孩子們的花式提問也答得精彩。比如,在回答本節課最後一道題時,陳冬說:「當地球有太陽照射的時候,我們能看到蔚藍的海洋、黃綠相間的陸地、積雪的山脈和大片黃色的沙漠,還能看到漂浮的片片雲彩。沒有太陽照射的地球也非常漂亮,我們能看到城市的點點燈火。」
「科技,如同一團篝火,我們簇擁而蹈。」設在無垠太空中的課堂,正如同那抹明艷又生動的顏色,引發同學們的無限遐想。今天是「天宮課堂」第三次開講,前兩次「天宮課堂」上,美麗的藍色星球、炫酷的太空轉身、奇妙的水油相融、結晶的白色「冰球」等奇特現象依次上演,憑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和聲情並茂的問答講解,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兒童圍觀學習。這一中國科普的「最高」課堂由此有「網課天花板」之稱,被無數網友催更點贊。如今,太空老師再次開啟授課模式,不僅讓求知若飢的孩子們及網友好好「解了渴」,也加深了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航天事業重要性的認知。作為本次課程的亮點環節,太空老師邀請青少年同步天地做實驗,更是通過「天差地別」的對比,巧妙地激發同學們對科學的興趣、對航天的關注、對探索的堅持。

雲南省大理新世紀中學收看「天宮課堂」第三課。圖據新華社
令人着迷的課堂內容雖然只有50分鐘,實際準備過程十分複雜。據報道,多個領域的專家參與備課,包括航天系統的專家、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中小學老師等。「天宮課堂」開課前,航天員要反覆測試保證實驗效果,把測試結果反饋給地面的專家組,對內容進行確認和溝通。精心的備課,準確的呈現,既體現了國家對青少年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展現了中國空間站的強大科研能力。金秋十月正是豐收的季節,航天成果的展示和分享,無疑會讓孩子們從中獲得知識的滋養,感受國家航天事業的蒸蒸日上,學習中國航天人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蘇軾曾經把酒問青天,李白曾經舉杯邀明月,受限於技術的短缺,古代詩人滿腔豪情並不能得到天空的現實回應。今天,中國航天員接力展示踏上太空的真實經歷,不僅實現了天地之間的暢通對話,還把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變成了溫馨有趣的課堂,這真令人感慨中國航天人追逐夢想的智慧、執着和膽魄。相信孩子們「走進」這樣的太空課堂,也能為之震撼,也會追夢不止,也將展翅高飛,去往更廣袤的天地。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辛音
流程編輯:u02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