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西方哲學,很多人都聽過本體論、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等專業名詞,似乎對它們也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但在西方哲學中,這些概念的真實意義與衍生含義可能與大多數人在漢語世界的認知不盡相同。9月25日,哲學教授孫向晨走進@復旦哲學 直播間,以「如何在漢語世界中理解西方哲學史」為題,跟網友們分享了雙重語境下的西方哲學演變史。整場直播持續約2小時,吸引了超160萬人次在線觀看。
孫向晨是復旦大學教授、哲學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西方哲學史、政治哲學和猶太-基督教哲學、比較哲學等,曾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社科領軍人才和上海市領軍人才等。其牽頭的教學項目獲得多個國家級獎項,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雜誌發表論文上百篇,多項著作、論文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哲學時刻」,直播中,孫向晨首先指出哲學離人們的生活並不遙遠,只要以反思的方式理解生活就離哲學很近了;但他也表示,哲學常常以超出人們日常認知的方式而存在。學習西方哲學是練習哲學的一種方式。但是要很好地用漢語理解西方哲學,就不僅要知道一個哲學術語翻譯為漢語後的意思,更要知道這個詞原本在西語中的含義,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將哲學的生活性和專業性融合起來。
那麼,中國人學習西方哲學史的意義究竟何在呢?孫向晨從「了解西方的世界觀、理解現代的世界、洞悉概念的演變」三個維度進行了闡述。他首先指出,在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不同的派別和理論,但對他們並不能等量齊觀,並不是所有哲學家都同等重要,需要抓住其中最關鍵的思想環節。他重點推薦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笛卡爾、康德等五位哲學家,指出他們是支撐起西方哲學最主要的哲學家,理解了他們的哲學,就能更好地理解西方世界觀的形成與演變。
對今天的中國人而言,如果想對自己有深刻的理解,大概會去讀孔孟老莊等先人的著作。但孫向晨認為,僅僅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去找尋答案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身處一個現代世界,「現代文明的許多學科,在中國古代都是沒有的」。因此,普通人懂一點西方哲學史,不僅能夠加深對現代世界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從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利瑪竇進入中國開始,不同的西方哲學思想開始在漢語世界落地,有成功的甚至受到追捧的,也有失落的。孫向晨認為,「漢語世界並不僅僅指語言,還包括了中國人的歷史記憶,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和探索模式。」他以上世紀80年代學界掀起的「康德熱」舉例,指出康德所倡導的「主體性」哲學思想,符合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進而形成了那個時代國人普遍的「哲學訴求」。
漢語語境賦予了西方哲學新的生命力,但中西方文化和歷史的巨大差異,也造成了不少哲學專業術語的模糊性。如被翻譯為「本體論」的「ontology」,孫向晨指出,「ontology」研究存在之外存在,是西方哲學中的第一哲學,也可以翻譯為存在論、萬有論,甚至有人翻譯為「是論」,和「本體」一詞反倒沒有直接關係。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本體」一詞更容易讓人聯想起傳統體用論中的本體,其實二者相差甚遠。他建議大家在閱讀翻譯作品時要保持警惕,最好有西語文本作為參考,並了解這些概念的演變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的翻譯,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和思考西方哲學的奧義。
在談到怎麼對待雙重語境的挑戰時,孫向晨進一步指出,西方哲學中的很多詞彙都不是漢語古已有之的,每個詞背後都有源自西方傳統的真實內涵,要想深入了解西方哲學,就需要追溯其思想的來源和歷史意義,同時也要留意譯成漢語的西方哲學術語有多了一重漢語意思的脈絡。他說,「了解這些詞彙的雙重語境,並不只是為了理解其意思而已,而是讓我們在自身之內,就可以形成一種文化的對話,這是我們學習西方哲學的負擔,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據悉,此次講座是抖音聯合多家高校、機構發起的100場公開課中的一期,也是復旦哲學學院開學季系列講座的第三場。除孫向晨外,吳曉明、張汝倫已分別以「哲學——思想之事」「中西方視野中的哲學」為題,在@復旦哲學 官方賬號中先後開講。此外,徐英瑾、郁喆雋等復旦大學哲學院教授也將陸續亮相「100期公開課」,為網友們帶來一系列哲學入門講座。
近年來,藉助短視頻和直播,越來越多的知識走出校園、普惠大眾。《2021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已有92%全國「雙一流」高校入駐抖音,全年高校開播場次達14463場,網友觀看公開課總時長超145萬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