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鄰夢
網友提問:家庭中是慈母嚴父還是慈父嚴母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回復:現代教育需要:善取捨、能堅守的家長。家庭教育重在行為習慣養成,家長的兩個基本職責——幫孩子決定選修選學哪些內容、引導孩子做持之以恆的長久學習計劃。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自然「生態食物鏈」中的生命群體之間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高級、低級之分。
同一滴水,只能供一個生命個體使用、同一片空域的陽光,只能照耀到一個生命個體、同一個植物「養料細胞」,只能供一個動物食用......自然「生態食物鏈」中的生命群體之間對生存養料的佔有具有「同類排異性」。因此,所有自然生命的不同群體、相同群體內的不同個體之間都存在直接或間接性生存競爭。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發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但是,人類社群不同個體間,對綜合生存資源的「同類排異性」並未就此化解。相反,隨着人類社會文明進化,人類對綜合生存資源的「同類排異性」競爭愈演愈烈,從實體消費物資競爭延續到了精神榮譽、文化學識領域。
孩子剛出生時只有最基本的生命體征、出生8個月左右開始能爬、1歲左右能走&能試着說話、3歲以後可以自己獨立吃飯&排便、7歲以後基本實現行動自主、15歲以後基本具備完全獨立民事行為能力......年過花甲【60歲】之後獨立生存能力開始下降、直至個人最終回歸大自然,人類個體生命軌跡猶如完整的拋物線、獨立自主生存能力不會突然駕臨也不會突然消逝。因此,為了更好地將業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方式世代傳承下去,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育。那麼,為何說現代教育需要稍有主見的家長呢?
一、現代人類孩子接受教育必須有所取捨
增廣賢文》:「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類把時間花在哪裡,就會在哪裡收穫果實。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直立行走要學、講人類社交語言要學、人際社交禮儀要學、耕種土地+飼養動物+開採自然礦物要學、使用人類加工製成的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要學......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人類生活的一生就是「學以備用」的一生。時間對所有自然生命都一視同仁,不會剋扣某個生命的生活時間、也不會刻意寬恕某個生命的生活時間。面對「琳琅滿目」的待學內容,每個人必須有所取捨才能學有所成。如果某個孩子什麼都學,那必然什麼也學不成、學不精。
家庭教育重在行為習慣養成
二、受教育已成為現代人類成長進步旅途中歷時最長的專職工作
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3年以上......現代人類的孩子從進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成年之前有近20年的時間在接受職業化的學校教育,即便只接受基礎義務教育也長達12年之久【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同時,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還有諸多教育培訓+考證在前方等着大家,「活到老學到老」已經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陪伴孩子需要什麼?需要童心、愛心、耐心和智慧!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怕虎的初生牛犢,他們即活潑可愛又調皮搗蛋。作為家長,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屬於生理本能、引導孩子們規律作息是基本職責、教導孩子們習文識字是文明使命。
王婆賣瓜的成語典故:
王婆(坡)的老家在西域(現新疆、甘肅一帶),種瓜為生。那一帶種的瓜叫胡瓜,就是現今的哈密瓜。那時,宋朝邊境經常發生戰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下,種起胡瓜來。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儘管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還是沒有人來買。
王婆(坡)很着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地誇自己的瓜怎麼好吃,並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嘗。起初沒有人敢吃,後來有個膽大的人嘗了一口,只覺蜜一樣地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
一天,神宗皇帝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只見那邊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回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
皇上心想什麼瓜這麼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只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劃地誇自己的瓜好。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嘗嘗他的胡瓜。
皇上一嘗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讚,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麼好,為什麼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是西域品種,中原人不識,不叫就沒有人買了。」
皇上聽了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
人們常用「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形容每個人都會誇耀自己售賣物資的貨色好。同理,現代人類社會教育體系中每個科目都很重要,並且每個科目的任課老師和相關專家都會向家長講解其中的厲害關係。但是,每個人每天的生活精力是個確定值,成長進步的基礎就是合理地分配生活精力。因此,如果孩子們難以把控應該如何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那麼他們的綜合成長狀態必定不會太好。
播種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穫一種命運。現代人類社會之所有叫文明時代,其根本就是作息有規律、有制度可尋,什麼時點大約該幹什麼都有時間約束,比如起床、三餐、工作、社交、睡覺等都受時間約束。然而,孩子作為缺乏綜合生活實踐經驗的人,他們最缺乏的能力就是如何管束自己的作息。
被窩多溫暖、遊戲多迷人、糖果多誘人、文化課程多無聊......作息管理便是現代人類教育活動的堅實支柱,學校有全校乃至全國統一的作息制度。但是,家庭生活卻難以實現作息規律,職業工作、生活社交往往時不時地打斷家庭生活本該有的作息規律。因此,如若家長沒有主見,社會環境中說什麼好就學什麼,那孩子很可能像掰玉米的猴子只能兩手空空;如果家長沒有教育主見,有時間就看一下孩子的學習、沒時間就撒手不管,那孩子很可能像斷線的風箏只能隨風飄蕩。所以說,現代教育需要:善取捨、能堅守的家長。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需要來自家庭的無私陪伴、需要來自學校和社會的諄諄教導。育鄰人:探索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以期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建成社區鄰里相幫的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