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傅曉煒 姚敏明

了解有着近1200年歷史的引水灌溉工程,藉助多媒體手段近距離感受生物多樣性……日前,省交通集團所屬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組織18名留學生來到寧波市海曙區的鄞江鎮它山堰、龍觀鄉生物多樣性友好體驗館等地,開啟了一次校外實踐教學之旅,親身體驗感知當地的人文自然景觀和鄉村新貌。
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當了解到這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的水利工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塊石砌築的重力型攔河滾水壩,具有阻咸蓄淡,引灌泄洪等功能,留學生們不禁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決心和智慧而讚嘆不已。

「這種昆蟲在龍觀哪裡能看到?」「哪個季節去這裡看鳥最好?」……在本次活動的第二站——龍觀鄉生物多樣性友好體驗館。
留學生們饒有興趣地通過AR影像、電子拼圖遊戲、互動體驗大屏等多媒體手段,近距離學習和親身感受生物多樣性,也了解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的重要性和複雜性。
「如果說它山堰讓大家感受到中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決心,那麼龍觀鄉的生物多樣性友好體驗館則體現了今時今日,我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新審視。」帶隊老師的話引發了留學生們的思考。

「環境保護真的能和鄉村經濟發展齊頭並進嗎?」帶着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大家來到了本次活動最後一站——有着「中國光伏第一村」之稱的李嶴村。
一下車,大家就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一排排整齊精緻的聯排別墅,而最特別的就是每家每戶房頂上的光伏板了。
據介紹,正因為家家戶戶都安裝了光伏板,全村村民每月都能享受用電補貼,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成倍增長,更重要的是每年能節省許多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碳粉塵等排放,最大程度保護了地方環境。
李嶴村優美的環境讓來自加納的喬治流連忘返,表示自己很想「在這個村裡租一套房子長住」。留學生們還在村文化禮堂前體驗了光伏自動太陽傘,光伏手機無線充電凳等高科技產品,大家不禁感嘆「中國光伏第一村」果然名不虛傳。

一同帶隊的留學生輔導員金唯介紹,本次實踐活動以「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驗鄉村振興共富成果」為主題,讓國際學生了解我國從古代的改造自然到如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轉變,實地體驗寧波的改革發展歷程以及鄉村振興成果。「下一步,我們還將繼續開展更多的實踐體驗活動,幫助國際學生更好地感知中國、了解中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