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

2022年09月08日16:07:20 教育 1072
葛兆光: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 - 天天要聞

「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是葛兆光教授對大學人文學科教學的看法,也是「葛兆光講義系列」的講授初衷。此系列收錄葛先生多年講授的多門課程的若干講義:針對大學通識課程的《中國經典十種》和《宋代文學十講》,針對大學歷史系本科生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和《古代中國藝術的文化史》,針對碩士生的《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以及針對博士生的《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這些講義均歷多年增補和刪訂,內容豐富而具啟發性。

系列的第一批四種講義於近日出版。葛先生專為「講義系列」寫了總的說明,及四書的序言或後記。本版摘錄於此,有刪節。

葛兆光: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 - 天天要聞

《葛兆光講義系列》(四種)

葛兆光 著

商務印書館

講課要「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我對大學人文學科的教學,曾經有個說法,「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很多朋友引用過,覺得我講得有那麼一點兒道理。不過,說歸說,做歸做,真正能夠按照這種方式上好課,卻沒那麼容易。

我在不同的大學講了三四十年的課,也換着各種主題講過很多門課,也曾儘力通過講課實踐這種理想,所以,準備課程和撰寫講義,要佔去我大部分工作時間。不過,也因此從講義到著作,出版了不少論著,包括我的《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和《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三卷本,其實原本都是講義。儘管錢鍾書先生曾經在《圍城》里很諷刺這種拿「講義當著作」又拿「著作當講義」的車輪戰法,可能那是因為他不必總在大學講課的緣故。

我有一個基本固定的講義撰寫模式。為了準備講課,我常常用紙筆先寫詳細的大綱,然後在這些大綱上,貼滿各種抄錄了史料或心得的簽紙;在講述一兩輪之後,便把這些五顏六色亂七八糟的紙本,轉錄成電腦格式的文本,接着再把它打印出來,在天頭地腳左邊右邊批註種種文字,並且繼續貼滿修補的簽紙。這樣經過三五輪增補和刪訂後,就成為最終的講義,而我在完成了最終講義之後,也就不再講這門課了。為什麼?因為既然已經完成,自己也已經沒有新鮮感了,這就彷彿《世說新語》里說的王子猷雪夜訪問戴逵,「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其實,好的講課人自己講述也是要「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那種憑一本講義照本宣科講幾十年的事兒,我還真做不來。

講義和著作畢竟不同。著作可能需要有思想和新見,而講義最重要的不僅要明白,還要有知識。這個「葛兆光講義系列」,收錄了我多年講課講義的最終修訂稿。除了已經丟失的《中國史學史講稿》,已經由三聯書店出版的《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三冊)之外,這個系列大概應該包括以下若干種講義,即針對大學通識課程的《中國經典十種》和《宋代文學十講》,針對大學歷史系本科生的《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和《古代中國藝術的文化史》,針對碩士生的《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以及針對博士生的《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

以上這些講義,正在陸續整理出版中,如果還有餘力,那麼這個系列中也許還應該有一本給博士生的《亞洲中古宗教、思想與文化的交流》。

始於胡適曾任職的圖書館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東部亞洲海域為中心》是我近十幾年在復旦大學講「亞洲史的研究方法」這門課的講義。

之所以要講這門課,是因為2010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設立了「亞洲宗教、藝術與歷史研究」博士招生方向,必須要有一門和「亞洲史」有關的基礎課程。可是亞洲那麼大,沒有誰能包攬,沒有誰願意承攬這個活兒,我只能硬着頭皮自己來,於是開始準備講義。

講義的初稿是2011年的春天,我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時開始草擬的。胡適曾經任職的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Gest Library),就在東亞系的Jones Hall隔壁Frist Campus Center的樓上。我真應該感謝這個圖書館!它收藏的東亞文獻給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收藏的東亞論著也刺激了很多的研究思路。至今還記得,我當時在葛思德東亞圖書館裏,攤開稿本開始撰寫課程大綱,想到什麼就用筆在紙上寫下來,看到什麼也用貼紙記下來貼在大綱上。就這樣,兩個月里,漸漸積累了一大沓稿紙和五花八門的資料。

五月中回到上海,就開始把大綱和資料,另外手寫,重新修改成講稿,那時的講稿很粗略,只是作為講課時的提示性內容。我歷來講課,都是一邊講一邊完善。這一年的九月開學,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和歷史系第一次講這門課,當時的自我感覺,好像還頗像模像樣。於是此後十一年裡,陸陸續續講了八九次,講了再改,改了又講。在十幾年裡,這份講義漸漸地從手寫的大綱和抄錄的貼紙,變成錄入電腦打印出來的講義,打印的講義天頭地腳上,陸陸續續又寫滿了新的內容,旁邊又貼上了好多寫滿字的貼紙,然後,再一次重新錄入打印。周而復始,到了2021年,終於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經過近十輪講述,2021年的秋冬學期,我最後一次上這門課,手中的講義也漸漸成形。很多人都知道,多年來我的習慣是,一旦講義完成並交付出版,這門課便不會再講了,既是自信它已經完成使命,也是因為害怕再照本宣科讓聽眾笑話。可是,也許是因為這門課完全是一個嘗試罷,這回我還是感到了一點兒不自信,我總是在想,課雖然講完了,但不知道這門課的目的,是不是真的達到。

葛兆光: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 - 天天要聞

葛兆光(左一)與燕爽、戴燕參觀社聯東館

不能不多講一些「有用」的課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是我近二十年來給碩士研究生開「中國學術史專題」課程的講稿,這門課在清華大學講過,也在復旦大學講過,原意是想給剛剛進入研究之門的碩士生們一點兒有關學術史的常識,從學術史里學到做學問的方法。我一直覺得,從學習常識的大學生,變成創造新知的碩士生,是一個大轉折,之所以叫「研究生」,就是說要開始自己獨特的研究,而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就得對自己從事的這個領域裏前人的研究狀況,多少有一點兒了解,而前人的研究狀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術史」。

不過,「學術」的內容太廣,「學術史」的範圍太大,我知識有限,只是講了很小的一部分,也只是在我熟悉的思想史領域。所以嚴格地說,這本書的書名應當叫「古代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研究的學術史」。但是,作為出版物,書名不宜太冗長太纏繞,所以不避疑義,乾脆就叫「學術史講義」,為了說得明白,又在下面加了一個副標題叫「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我本來也沒想出版,但聽過這門課的學生,特別是同在文史研究院任教的張佳博士卻很鼓勵我出版。為什麼?他說「這門課很有用」。「有用」這個詞在如今大學人文學科里,多少有一些不合時宜。現在的大學人文學科,有人常常標榜「無用之為大用」。有時候說得興起,甚至把坐在虛空雲端里講的一些不着邊際的話頭,以及類似「安慰劑」一樣的心靈雞湯,也當作人文學科祛除自卑、傲視眾生的本領。所以,他們不免對工具性的「有用」嗤之以鼻,以至於害得有些研究生也走上「游談無根」和「放言高論」的路向。

曾經讀到宋人引用米芾(1051—1107)論書法的一段話,這個大書法家說,前人講書法,常常是「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是何等語?或遣詞求工,去法愈遠」。他覺得,這對學習書法的人毫無意義。他倒是要講實在的方法,「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這裡的「入人」二字,相當有深意,就是你講的道理和方法,要讓人能真的進入書法之門。我很贊同這個說法,當老師的,不能不多講一些「有用」的課,讓碩士研究生從一開始,就學一些基本知識和有用方法,免得將來成為徒有屠龍技卻無所施展的空頭學者。

那麼,什麼是有用的?我曾經說過,人文學科應該「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這門課是給碩士生開設的,我曾經強調這是給碩士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所以,格外注重入門的「途徑」和「方法」。正如我在《開場白》里所說的,從大的來說,就是通過學術史了解你從事的這個領域或者這個主題,「現代學術」是怎樣從「傳統學術」中轉型而來的,了解這一領域的「學術轉型」之背景是什麼,這一領域的當下學術研究的趨向、理論和方法如何,未來學術發展的可能方向是什麼;從小的來說,就是通過學術史,看看各領域裏前人做了什麼,他們怎麼做的,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誰的研究是典範,還有什麼地方什麼課題可以做。

古代中國有一個人所皆知的故事,就是點石成金。當老師的,是給研究生現成的金子讓他花,還是給他一個可以點石成金的指頭?我覺得後者更重要。古人曾說「鴛鴦綉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可現代學術和現代教育,卻偏偏強調要「金針度人」。老話說,「授人以魚,何如授人以漁」,我想,我這門課不敢說是「金針度人」,但至少我有「授人以漁」的願望。

櫻花到跳躍的紫陽花

這本《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出版於十五年以前。趁着今年(指2020年)在日本訪問,遭遇新冠肺炎病毒流行不得不困守東京的時機,重新對此書進行大規模的增補修訂。

這次增補修訂,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第一,新增加了《開場白》和第一講《漢字形塑了「中國」?》,在各講中,也增補了若干節內容,使得全書的講述更加完整。第二,給每一講增加了「閱讀文獻」,選錄數則古代有關文獻,目的是讓讀者在聽我講的同時,也閱讀一些關鍵文本,直接體會古代中國文化的各種傳統論說;同時,也適當調整或補充了「參考論著」,增加一些新的研究著作,供一些有心深入研究的讀者參考。第三,重新全面修訂了文本,至少改正、調整和補充了上千處文句,也許,經過這番修訂,全書的表達會更加流暢和準確。第四,把過去的插圖重新做了調換,補充了近百幅圖片,也許這更能呈現所謂「左圖右文」的講義性質。

回頭翻看工作日誌,發現這次增補修訂,竟然從四月一直到七月,延續了三個月。在這三個月中,東京如雲如霧般的櫻花謝了,接着是奼紫嫣紅的杜鵑杜鵑花之後,到處是玲瓏跳躍的紫陽花,等到修訂完畢的七月中,則看到滿池塘的荷花爭相開放。面對如畫般的美好風景,你想像不到這場疫情,會如此肆無忌憚地攪亂生活和工作,以至於我在東京大學的計劃完全停頓。在這三個月中,唯一還能自我安慰的,就是終於定下心來,把這本講義從容修訂完畢。

差不多三十年里始終受歡迎

細心的讀者如果看《中國經典十種(修訂版)》這本書附錄的幾篇序言,就知道這部書原本是我在北京清華大學任教時,給大學生講「通識課程」時寫的講義。這部講義在1993年出了第一版(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經過修訂,又出了第二版(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經過再次修訂補充之後,出版了第三版(北京中華書局)。現在大家看到的是第四版,這次收入商務印書館的「葛兆光講義系列」時,我又做了一點兒修訂補充,主要是增加一些新資料和新發現。在每篇之後,增補了「文獻選讀」,而在「參考書目」中,也增加了一些新近出版可資參閱的著作。

一部面對大學生(尤其是非文科的大學生)的,應該說是通俗淺近的講義,居然能在差不多三十年里始終受讀者歡迎,這讓我很吃驚。前不久還有一位讀者特意給我來信,說這本講義很「有用」,僅僅是「有用」這兩個字,就讓我很欣慰了。它還「有用」,就說明如今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還需要對傳統中國經典的閱讀,也還需要對「什麼才是中國經典」這個問題的解釋,也還需要對「正確理解傳統經典意義」的引導。

關於這些問題,我想,我在2008年版的序言中說得很清楚,這裡就不再重複,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前,看一看那篇序言。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黃龍縣職業教育中心:青春與汗水共繪賽場華章 - 天天要聞

黃龍縣職業教育中心:青春與汗水共繪賽場華章

和風四月春意濃,綠茵場上展英姿。2025年4月28日至30日,黃龍縣職業教育中心以「競技賽場 青春綻放」為主題,成功舉辦了春季趣味運動會!全體師生齊聚操場,用激情與歡笑點燃春日,以拼搏與團結書寫青春記憶。
山東省屬高校哪些專業值得選?請收藏 - 天天要聞

山東省屬高校哪些專業值得選?請收藏

1.山東大學:醫學、數學、中文、財經、物理學、自動化、信息安全、歷史學、機械、法學、計算機等2.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類、水產類、生物學類、食品類、法學、計算機類等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類、地質類、化工類、機械類、自動化、能源動力類
「學生組團退60件演出服」引熱議 7天無理由就是隨便退嗎? - 天天要聞

「學生組團退60件演出服」引熱議 7天無理由就是隨便退嗎?

近日,「學生組團退60件演出服」登上多個平台熱搜,店主稱瀋陽遼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們集體網購衣服,參加完運動會後以「質量問題」為名退貨退款,導致店鋪被封,損失大概有8000元。店主昨天(5月3日)表示,已接到學校相關負責人電話,校方就此事道歉,並承諾回收服裝、承擔相關費用,雙方目前達成和解。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
西方哲學|乾元西學教室(第十六期)招生中 - 天天要聞

西方哲學|乾元西學教室(第十六期)招生中

西學,涵蓋古希臘以來歐洲及北美社會不斷發展完善的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美學、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思想和知識體系。 西方文明傳入中國已有三百餘年,從張之洞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五四時期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再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西方的影響無處不在。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源於西方...
江西省教師5年減招85%,怎麼看? - 天天要聞

江西省教師5年減招85%,怎麼看?

近期,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官網披露:2025年全省中小學教師招聘人數計劃2146名。相比去年的3957人,下降45.8%;而去年相比2023年的7821人,下降約49.5%……較2020年的高峰期,江西省中小學教師招聘人數降幅高達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