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燦
重慶一名女生高考失利,未能報考心儀的西南大學。她在微博上向@西南大學發私信,訴說沮喪和迷茫。沒想到,@西南大學很快以「小作文」回復鼓勵:你的美好人生剛剛開始,怎麼能描述為「死在這個夏天」呢?換個角度,不如向死而生,在這個夏天,生長出新的人生。目前,女生已決定復讀,明年再次衝擊目標。
這件事引發熱議,很多網友表示有被校方「暖」到。的確,校方面對一位今年無緣該校的失意考生,沒有選擇性忽視,而是及時送上鼓勵,這是對個體的「看見」和尊重。據報道,回復女孩的是校方官微運營團隊的一名同學。或許,作出回復舉動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們願意善意地去相信,擁有這樣官微運營人員的大學,是具有人文關懷的。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網友評價此事是「最好的招生廣告」。
每年高考放榜後,總有很多考生新聞引發關注。這幾年,「高分考生查到分數,一家人歡呼雀躍/父母哽咽」類的視頻,屢屢衝上熱搜,人們隔着屏幕感受到同款喜悅,也不吝送上真摯祝福。是的,誰都明白高考的重要性,懂得考一個高分、考上理想大學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意義,也能將心比心地理解孩子們和家長們的不容易。
但我們也不能忘了,高考作為一場選拔性考試,有成功者必然有失意者,有歡呼者必然有黯然者。而且,失意者中,除了部分是沒有達線者,還有一些人屬於本可以考得更高的分數、上一所更好的大學,但高考發揮失常。有時候,這種失常,可能還是某種意料之外的客觀原因造成的。換句話說,高考考得怎麼樣,除了一條條清晰可見的分數線、錄取線,每名考生也有自己的評估標準。比如,今年感動很多人的「扭扭車男孩」張亮,考出了超出一本線44分的好成績,但他不無遺憾地說,「和我平時在學校考試的成績比還是不夠好」。
社會發展到今天,高考雖然重要,但已不是成才、成功的唯一途徑,這已是共識,也是常識。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考生家長,越來越能用理性的態度對待高考和失意考生。但作為身處這一人生節點的考生來說,往往是「當局者迷」「道理都懂,依然過不了心裏的那道坎」。對他們多一點理解、體諒、關懷,幫助他們儘快走出沮喪期,重新振作起來,理性做好今後人生道路的規劃和選擇,是必須的,也是重要的。
關懷的第一步,正是「看見」。在學霸光環、名校崇拜、招生訴求之外,包括高校在內的全社會應當有愛心、有耐心地去聆聽失意者的心聲,理解他們的失落與不甘,願意站在人生和社會的維度鼓勵和引導他們走出低谷期,以年輕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對一時的失意。這種善意和暖意,不僅能助力一名年輕人走過眼下的困境,也能為他們今後面對生活中的風雨、向他人釋放善意積攢經驗值和能量。
除了失意者,還有高考中的特殊群體,比如「扭扭車男孩」這樣的殘障考生。考出高分,我們固然要為他們的不屈精神和頑強鬥志點贊,但對待那些剛好達線或落榜考生,也要給予特殊關懷和幫助,比如關注他們是否會因為殘障遭受不公平的錄取待遇,高校是否為他們提供方便的學習生活環境等。這種關注甚至應該延長到他們畢業之後的求職處境。
換個角度看,考生面對高考失意,沒有獨自消化,而是向心儀的大學傾訴這也是當代年輕人的新氣象。要知道,這種傾訴很有可能是得不到回應的,女生在發私信前不會想不到這一點。她或許也早就明白,即便大學回復了、鼓勵了,最終能作決定、改變現狀的只能是自己,但她仍這麼做了,這是一種對社會善意的信任。
高考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旅程,成功和失意是相對的,也是一時的。為成功者祝福鼓掌,讓失意者有力前行,是社會有人情味的一面。
文字:汪燦
圖片:新浪微博、新華網
朗誦:王茜
責編:王遠方
編輯:孫岱 邢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