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為了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可以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江畔雨落
編輯/江畔雨落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美國與歐盟一直都是關係非常親密的盟友,這麼多年以來因為共同的利益總是聯起手來針對其他國家。
但因為利益綁在一起的關係並不牢靠了,果不其然,歐美之間的關係不僅出現了裂痕,並且分歧與矛盾還在不斷加深。
在這場圍繞芯片展開的「大戰」當中,雙方大打出手,如今終於「芯片大戰」終於以美國失敗落下了帷幕。
美國與歐盟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美國又是怎樣輸掉這場「大戰」的呢?
英特爾被歐盟罰款
根據環球科技網在9月24日的報道,美國芯片巨頭英特爾被歐盟罰款3.76億歐元,摺合人民幣已經超過了29億。
根據歐盟方面的公告來看,他們已經忍受英特爾惡意競爭和壟斷很長一段時間了。
歐盟給出的罰款原因是英特爾長久以來一直都在利用自己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破壞秩序。
英特爾的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全球芯片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其他企業的嚴重不滿,根據反壟斷的規定歐盟決定對英特爾實施罰款。
這次的罰款也並不是歐盟首次對英特爾做出處罰, 早在20多年以前,歐盟就已經對英特爾做出罰款的決定。
歐盟委員會競爭總司對於企業之間的競爭行為有着明確的規定和限制,明令禁止一些企業仗着自己的主導地位就濫用所謂的權利破壞市場。
早在新世紀之初,AMD就向歐盟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以及法院提交了對英特爾的控訴。
AMD稱英特爾向他們的合作夥伴提供回扣,為的就是留住這些合作,並且維持英特爾在行業內的壟斷地位。
AMD認為這樣的行為已經完全違反了行業競爭法,要求立即對英特爾展開調查並給予相應的處罰。
歐盟委員會接下了AMD的控告,並且從2001年開始,用了8年的時間調查確認了英特爾的行為並做出處罰決定。
剛開始進行調查的時候,歐盟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幾乎毫無頭緒,畢竟AMD所控告的回扣一事並沒有證據。
競爭總司只能先從反壟斷的角度入手,直到2005年的一次突擊檢查,競爭總司在英特爾各個國家的辦事處都搜集到了相關的證據。
儘管英特爾在聽證會上進行了義正言辭的辯解,但歐盟委員會還是就已經掌握的證據進行了判決。
當時的歐盟對英特爾做出了罰款10.6億歐元的決定,這次處罰的金額已經達到了英特爾銷售額的4%,是當時歐盟開出的最大罰單。
從這個時候開始,歐盟與英特爾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糾葛當中,並且英特爾一直對這個罰款非常不服。
利字當頭走上錯路
歐盟的普通法院駁回了英特爾的第一次上訴,英特爾就開始向更高級的法院上訴,2022年英特爾上訴成功,10.6億歐元的罰款被取消。
但歐盟委員會搜集到的證據確鑿,英特爾的確存在通過回扣的方式惡意競爭的行為:
惠普收了回扣,在2002年11月~2005年5月期間僅透過直接分銷管道向中小型企業銷售採用AMD技術的商用台式機。
宏碁收了回扣,將基於AMD技術的筆記型電腦推出時間從2003年9月推遲至2004年1月。
聯想收了回扣,將基於AMD技術的筆記型電腦推出從2006年6月推遲至年底。
因此儘管英特爾上訴成功,競爭總司也沒有停止對於英特爾的審查,並且在罰款被撤銷之後,歐盟委員會還啟動了行政程序。
又經歷了一年多的時間,這次歐盟委員會將重點放在了英特爾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上。
新的判決已經出爐,這次歐洲法院根據英特爾的行為以及對AMD其提出的控告進行了最後的審判,並決定將罰款降至3.76億歐元。
不過英特爾一直堅稱自己沒有做出違法的事情,並稱他們半導體行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競爭這麼激烈過。
說實在的,英特爾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成就不俗,根本不需要用這種手段來維持壟斷地位。
英特爾在行業內絕對算得上是龍頭老大級別的企業,是全球最早開啟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之一。
自從1968年成立以來,幾十年的發展讓英特爾擁有了全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技術、生產系統、客戶基礎甚至品牌效應。
根據公開的數據顯示,即使這些年半導體行業層出不窮,市場也經歷了不少的動蕩,但英特爾仍然在一眾企業中殺出重圍,登頂了2022年的半導體企業營收排行榜。
英特爾這些年通過各種平台,藉助研發、培訓、資源整合等各種手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若是能夠坦坦蕩蕩的正面競爭,或許也不會有這一場長達20多年的「官司纏身」,而被利益沖昏頭腦,選擇惡性競爭的還不止英特爾一家美企。
谷歌在行業內的地位就不用贅述了,而在英特爾向歐盟辯解上訴的過程中,谷歌也被指控濫用壟斷地位進行惡意競爭。
英特爾第一次被罰款的金額是10.6億歐元,是當時歐盟開出的最大罰單,但谷歌一案直接將這個罰單的金額翻了一倍還多,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4.2億歐元。
歐盟的考量
作為歐盟委員會的下屬機構,競爭總司的主要職責就是對企業進行監管,只要發現有違反法律的行為或者接受了控告,競爭總司就需要進行調查並做出裁決。
不論歐盟在國際上做出了怎樣的決定或者有怎樣的行為,對於競爭總司的成就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
在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方面,競爭總司確實發揮出了相應的作用,對於一些企業的反壟斷調查以及相應的處罰也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
對於英特爾或者谷歌來說,競爭總司的罰款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損失,或許對於家大業大的英特爾來說,3.76億歐元的罰款算不上什麼,但更重要的是罰款背後的影響。
一個企業能夠長久興盛的重要原因中,一定有兩項是企業的名譽與誠信。
這場長達20多年的「芯片大戰」,不僅僅是對於英特爾是否有壟斷市場行為的爭辯,更是美國與歐盟之間的暗中博弈。
從被控告開始直到最終判決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結果仍然是英特爾存在惡意競爭行為被罰款,這場仗美國輸的很徹底。
罰款決定下來之後,英特爾一定會面臨在短時間之內失去客戶以及合作夥伴的損失。
AMD作為最初控告英特爾的企業,也證明了自己在曾經的市場競爭中是受害者,但能夠堅持到現在,也變相的證明了企業的實力。
因此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AMD可能會獲得一個擴大市場的機會,就看他們是否有足夠的野心和能力抓住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
反過來說,英特爾被AMD控告並且被歐盟罰款,對於AMD當然會懷恨在心,如果AMD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麼一旦英特爾攜私報復,AMD反而會因此遭受損失。
歐盟也不是什麼慈善機構,花了這麼久的時間並且還處罰了美國的行業巨頭,這看起來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但歐盟既然能夠做出這樣的決定,當然也是因為這其中有利可圖,況且歐盟與美國之間說到底還有更大的共同利益,就算美國在英特爾這件事上輸了,雙方也不會立刻鬧掰。
歐盟也是抓住了這樣一個機會,為歐洲的半導體生產市場注入了一些競爭的希望。
歐盟雖然能夠在很多方面與美國沆瀣一氣,但歐洲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卻並不如美國那樣爭氣。
歐洲的一些國家雖然在半導體領域中開始的較早,歐盟中也有荷蘭這樣在半導體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國家。
但總的來看歐洲在全世界半導體生產市場中,佔據的份額連一成都不到,為了重建機制也為了刺激市場,歐盟推出了全新的「芯片法案」。
全球各國在都在鉚足了勁競爭,雖然競爭最激烈的就是中美雙方,但大國之間博弈不斷,其他國家也不想放棄這塊肥肉。
歐盟做出的這一系列舉措,不論是大力出手整頓壟斷行為,還是出台《芯片法案》,其實也都是為了競爭半導體市場的份額。
畢竟市場份額大部分掌握在英特爾這樣的行業巨頭手中,想要從他們手中分一杯羹,就要先打破他們的壟斷地位。
根據路透社等媒體的報道,歐盟的《芯片法案》不僅會協助競爭總司對壟斷市場的行為進行管制,還會大力支持歐盟各國在半導體行業內的發展。
結尾
其實說白了,不論是美國還是歐盟,也不論是英特爾的壟斷市場惡意競爭還是競爭總司的處罰,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的。
歐盟的罰款決定公布之後,英特爾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進行回應,從長久上來看,也不能完全排除雙方和解的可能。
歐盟罰款畢竟是一件既複雜又重要的事情,不能簡單的從某一方面就敲定意圖或者是結果。
不過能夠從中看出來的一點是,歐盟其實也有一定的反美情緒,只不過現階段還有其他的捆綁利益,沒有辦法與美方撕破臉罷了。
往期精彩
說干就干!澤連斯基政府起訴東歐三國,而對方卻果斷宣布:退群!
確實有誠意!美國接連對華示好,主動送兩份大禮!韓國被狠狠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