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網友吐槽「手機要那麼好的拍照有啥用」,本想好好嘲笑一番的,但我後來突然意識到,似乎自己還真的沒有那麼經常使用手機拍照——或者說自己使用手機拍照的時候,其實很少在意它「拍得好不好」。
還真別急着在這個時候反對。大家可以先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掏出手機、啟動相機的時候,到底想要拍攝的會是什麼,然後打開自己的相冊看看,自己最近拍的究竟都是些啥。
我最近因為經常有去逛一些有好風景的地方,所以這部分的影像咱們先按下不表,先看看之前我在「日常」使用里到底拍攝了些什麼樣的照片。
我的相冊是這樣的
坦白說,我拍攝的更多還是一起吃飯的人或者飯,要有意思的也是手邊、街邊的一些有意思的小東西,在這個過程之中,我真的用到了手裡這部手機「拍照優秀」的那一部分了嗎?我覺得或許有,但使用頻率還真不見得那麼高。
我這還是一個相對比較熱愛生活的年輕人,總是會拍點吃的、好玩的或者好看的東西。如果真的如同我們文章開頭談到的那一位老哥那樣,平時攝像頭最多的使用場景就是掃碼,那優秀的影像還真的會成為沒必要的東西。
這樣的糖水片已經是難得能發揮手機影像實力的成果了
而有意思的是,如果將相機模組的優秀拍照實力完全忽略(一般的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忽略的),那它帶來的機身增厚增重、手感失衡、顏值降低等負面影響,一下子就完全暴露出來了。就連手機不拿在手上,只是屏幕朝上放在桌面上,那高聳的影像模組都會讓手機變得不平衡,一按下就嘎噠嘎噠響,這確實是挺難讓人忍受的。
小米11 Ultra的副屏設計就是克服這種不平衡的一個小巧思
那麼,理性來分析一下,在大家都不是那麼需要優秀影像的狀況下,為什麼手機廠商們還非得在影像方面「卷」得那麼不亦樂乎呢?我認為,主要有下面的三大原因。
「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沒有」
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沒有。這是一句很經典的不負責任的話,雖然我更多的時候還是作為消費者去看待產品的,但這句話給廠商帶來的傷害還是相當明顯的。這種實際上多少有點無理的要求,無疑是現在的手機產品越來越缺乏特點和亮點、趨於同質化的元兇之一。不過我也不打算忽略掉它帶來的積極作用,畢竟它也確實促進了廠商們的進步,只是我在這裡想強調的是:這句話確實是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而在這種話的推動下,很多廠商也就自然開啟了自己的影像追逐之旅。雖然是追逐,但卻利弊皆有,就拿弊端來說,早前手機產品們機均4攝、5攝的場面無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200萬像素的黑白鏡頭、微距鏡頭、人像鏡頭和復古鏡頭等妖魔鬼怪在手機後蓋上層出不窮,最終的一個結果就是手機影像模組逐漸變得多餘和臃腫。就不說實際的拍攝效果了,單就論這些鏡頭的日常使用頻率,就足夠低到它被冠上「湊數攝像頭」之名。
舉例小米10S——這13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的畫質,能讓我稱之為「三湊數鏡頭模組」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用數量來武裝自己,讓自己的機型看起來足夠強大。
類似的例子還有一些低素質的潛望式長焦攝像頭。這裡我想舉例的還是小米10青春版上的那顆800萬像素的潛望式長焦攝像頭,雖然在這個價位段能搭載長焦確實很不錯,但它本身的影像優化實在是不夠出色,考慮到最終的成像結果,我只能說這一長焦鏡頭看起來更像是「越級」去碰瓷旗艦產品的配置。
經典的「米式」對比
當然了,不管如何,我認為作為消費者,秉持「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沒有」這樣的觀點倒是沒啥問題,畢竟最終的消費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至於廠商願不願意理會,那就是另一個事情了。而如果談到「廠商們願不願意理會」,就要講到我們的第二個點了。
為手機增加合理的利潤空間
是的,影像模組是跟手機利潤相關的。更強大的影像模組,會讓手機更接近一款「頂級旗艦」,起碼在宣傳上來看,的確是這麼一回事。
請出我們的老演員,「影像新物種」小米11 Ultra
事實上,旗艦機型跟一般機型最大的一個差距點在於,它是可以「合理地」讓大家多花一些錢的。就像是多年之前總有的小米VS華為的對戰,在小米方給出的配置表裡,我們總是能夠看到小米的機型似乎配置總有領先,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華為在更高昂的售價下賣出了更好的成績。這其中除了有華為確實在配置上領先的原因以外,還有就是華為的那些旗艦機型確實是在機身設計等方面做到了更讓人認可的旗艦水平,從而成為了更容易讓大家心甘情願多付錢的產品。
而想要成就旗艦手機的高溢價,配置顯然是需要堆滿的,這其中就包括了手機的影像模組。這裡又分出了許多不同的情況,還沒有真正能站穩旗艦定位的廠商需要足夠給力的影像模組為自己背書,比如vivo,就用上了蔡司聯名的微雲台模組;至於主打中端定位的產品,則需要一個能吹的影像模組,讓它能在同配置的同價位機型之中脫穎而出,比如K40 Pro+的一億像素攝像頭;而那些老早就在影像方面有一定建樹的廠商,也得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影像實力,比如華為Mate40系列和P50系列。
畢竟,如果不進步的話,是真的會被拍在沙灘上的
不管手機本身到底如何定價、定位,這些廠商的最終目的都是一個樣的:為手機增加合理的利潤空間,高者可以不被批評地將定價往上抬,低者可以真香名義壓制對手。
開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人認可品牌的價值觀
前面講了那麼多商業行為的內容,其實我還想講講一些意識形態上的東西。這裡要舉例的就是iPhone了,雖然iPhone一直在影像模組上被各大安卓廠商的旗艦「花式吊打」,1200萬像素堅持了那麼多年,但其實iPhone在影像配置方面還是有走那麼一點點心的。
甚至如果不跟其他廠商對比的話,就說iPhone 12 Pro Max的大底1200萬像素廣角鏡頭,就很值得吹一吹了,畢竟它的像素尺寸都已經來到了1.7μm的大小,就算是與大底出名的小米一億像素傳感器HMX在四合一之後的像素大小對比,都能做到小有優勢,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當然這裡的對比多少還是有那麼一點有失公允,畢竟小米的HMX即便在四合一之後都仍然有兩千七百萬的像素,不過我這裡也談到了,「不與其他廠商對比」,所以如果單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iPhone的主攝已經「夠大底」了。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iPhone 13的邀請函都還沒發呢
雖然扯了一些配置上的事情,但回歸到這一部分的主題,我們還是需要談一談「讓更多人認可品牌的價值觀」這件事情。
認可價值觀這件事情該怎麼做呢?可能有朋友會覺得,得直一點,告訴大家「我的配置好,快用它拍照錄像直播」,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哪怕我們能看到iPhone的確在影像系統、後期剪輯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功夫,但這其實只是基礎,而非他們在吸引大家用iPhone拍攝的招式。
是的,除了做了足夠優秀的基礎,蘋果還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如果你有關注過Today at Apple的活動,你會發現其實他們會在部分有蘋果零售店的地方做一些課程(雖然也就是循環播放),吸引大家掌握一些攝影知識,並使用iPhone進行拍照與分享。
除了課程,其實蘋果還會帶來一些我們並不知道的影像分享,一方面我們得承認這些拍攝作品確實很優秀,另一方面,我們又會發現其實這更像是一種拔高品牌形象的事情。
還真別說這種活動毫無作用——如果真的沒有作用,那國產廠商們也不會去做這些拍攝活動了——作為普通人,我們需要清楚,雖然總有「犯蠢的」,但廠商總是比我們聰明得多的。
似乎有點扯遠了,總之,我們需要認識到,這種拍攝能讓很多年輕人在潛意識中感覺到,有那麼一群審美優秀、能自由自在出行的人,在跟他們使用着同款手機。雖然明面上這不會有太直接的感覺,但它的確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於他們會更願意使用這些產品去追逐那些發著光的人。我不太想在這裡潑「要量力而為」的冷水,有點目標和希望,總是好的,儘管可能這本身並不是你真的想做的事情。
再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能讓人追逐的目標,iPhone才吸引了很多朋友用它拍攝,並且更好地發揮出了他們優秀的影像模組和優化實力,最終成為了一個相對成功的正向循環。如果你用過安卓旗艦進行過視頻的拍攝,我相信你會理解我為什麼在這裡猛誇apple的。儘管我並不喜歡iOS,同時還討厭iPhone 13 Pro Max的機身設計和重量,但,我就是得承認,它拍視頻很好用,這一點安卓旗艦們估計還需要好一段時間才能趕上。
可能有朋友看到這裡就要開噴了:說了那麼多,原來都是為了吹蘋果的鋪墊。但我還是得說這次還真不是。大家也都知道欲揚先抑的道理吧?我想表達的是,蘋果是做了不錯的價值觀宣傳——但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被那種價值觀洗腦。生活里確實有很多值得記錄的東西,但我們並不是非得用iPhone記錄,這才是我想表達的。
其實談了那麼多,講來講去,手機廠商們堆料於影像這件事情,還是很簡單的:就是為了多賣點錢嘛,更容易賣、賣多幾部是多賺了,賣得更貴也是多賺了。總之這都是利益驅動的,而不是什麼良心或者回饋粉絲,更不是什麼對人生價值的追求。
再談回到開頭那位朋友的感慨,他說自己不需要影像——但這手機也並不是只賣給他一個人的呀。既然堆料影像(這裡的料指的是賣點而不是配置)是可以多賣一些出去的,那為什麼廠商們要費力為你打造一款更省錢、更輕薄、電池更大、散熱更好的手機呢?
所以,最終他也就只能「浪費」一些錢在拍照配置上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