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芯片領域,美企優勢明顯。以移動Soc芯片舉例,高通就是該領域的王者,幾乎所有的國內手機廠商都在使用高通的芯片。但芯片市場的平衡和寧靜,卻因為老美對華為的斷芯而打破了。
在美修改了芯片禁令後,華為無法通過外購的方式獲得5G芯片,自研的麒麟芯片也沒法被製造,這就讓華為徹底陷入無芯可用的絕境。然而,硬幣是有兩面的,華為無法外購芯片,上游的芯片供應商以及芯片代工企業都會受到影響,美芯片企業首當其衝。
還是以高通為例,在無法自由向中企供貨後,高通方面承認,每年的損失高達80億美元。然而,這僅僅只是開始,3大證據徹底扯下了美芯的「遮羞布」,正如外媒所言,中企正在釋放不好的信號,要跟美芯說再見了。
證據一:高通不再是唯一選擇,國產芯片「站」起來了
熟悉數碼圈的小夥伴應該注意到了,國內高端旗艦機不再以高通芯為先,聯發科的芯片已經獲得了手機廠商和市場消費者的認可。且就市場份額數據顯示,聯發科已經連續好幾個季度反超高通,穩居全球第一,高通正在失去「霸主」地位,高通芯片不再是唯一選擇,國產芯片「站」起來了。
證據二:國內手機廠商「抱團」取暖
在芯片規則被修改後,國內手機廠商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國內手機廠商加大了對國內芯片企業的扶持,比如聯發科,越來越多的國產旗艦機開始搭載天璣芯片。另一方面,國內手機廠商也加大科技研發,開始布局芯片產業,並且加入自研芯片的隊伍。
除了華為之外,其他友商也很給力,在自研芯片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小米自研的澎湃系列芯片,目前已經有了4款。ov也推出了自研的馬里亞納X芯片。
證據三:美芯片企業遭遇「寒氣」
在美修改芯片規則,攪亂了全球芯片市場的發展後,美企也損失慘重。不少美芯片企業都遇到了「寒氣」,且直言「離不開中國市場」。高通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英特爾為了節流也砍掉了130億美元的支出計劃,而英偉達、AMD等企業的市值也出現了嚴重下滑。
很顯然,老美阻止中國科技的計劃落空了,扶持本土芯片企業的目的也沒有達到,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相當可笑。
在老美的鞭策下,中國科技企業加快了自研,且多元化發展,正由於我們手裡的籌碼不多,也沒啥可輸的。而畏手畏腳的美芯企業則發展受阻,且中企的「去美化」給了它們很大的壓力。一旦中企實現了芯片自給自足,美芯就沒機會了。
「造不如買」的觀念已經被淘汰了,中企也已經醒悟,事實證明,如果美企還想像幾十年前利用科技霸權阻止中國科技企業的發展,最後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