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年前,時任科技部長的徐冠華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信息產業存在着「缺芯少魂」的巨大短板,如果不儘快彌補,未來或將會被「卡脖子」。然而,當時國內的某些知名企業卻堅持「買辦」,即便中國院士倪光南一再強調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可依然被無視,甚至最終還因此而被踢出公司。
隨着華為、中興事件的爆發,也果然印證了倪光南院士說過的話:核心技術是買不來、換不來、求不來的。
慶幸的是,經歷了此次「卡脖子」之痛後,倪光南院士的警告終於得到了重視,絕大部分國產廠商都開始加大研發投入,紛紛加入到自主造芯的潮流之中,比如阿里、格力,小米、OV等等。
其中引來最多關注的莫過於是小米了,從2017年開始,小米就首次推出了自研澎湃S1芯片,緊接着又發佈了ISP的影像芯片澎湃C1。得益於核心技術的加持,小米的市場競爭力和份額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可沒想到的是,這卻引來了老美的特殊「照顧」。在2020下半年,美商務部以「涉軍」為由,將小米拉入了所謂的「實體清單」。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只是老美製裁我國高科技企業的一個「噱頭」而已。
讓人振奮的是,對於老美的構陷,小米並沒有選擇屈膝,而是一紙訴狀將對方告上了國際法庭,經過長達半年的博弈,在2021年五月份,老美在拿不出任何實證的情況下,最終主動向小米妥協和解。
對於同樣遭受着西方國家不公平對待的中企而言,小米的此次勝利給他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讓更多的中企在面對西方霸凌行為之時敢於抗爭。
而小米在經歷了此次風波之後,雷軍對自主化的道路也變得更加堅定。於是,在去年末,雷軍公開表態,小米在未來五年內將投入千億用於自主研發,以技術為本,死磕硬核科技。
這份付出和汗水也終於迎來了回報。近日小米官宣了與徠卡的首次合作成果,影像方面無需多說,有徠卡的技術加持,國產手機在拍照攝像方面又提升了一個檔次。重點是小米在去年發佈頂尖的澎湃P1快充芯片後,又一次的拿出了自研的芯片,這次是充電管理芯片澎湃G1。
要知道,美國德州的Ti公司在電源管理芯片領域一直處於壟斷地位,國內市場高度依賴於它的進口。在中美科技競爭不斷升溫的大環境下,這顯然是不得不重視的巨大隱患。
好消息是,如今小米一舉打破了美芯在電源管理方面的壟斷,結合澎湃P1,小米12S Ultra基本實現了充電芯片的國產全自研閉環技術產業鏈,再也無需看這些美芯片巨頭的臉色了。
值得強調是,不管是澎湃P1或者是澎湃C1,小米在研發技術上都毫不含糊,這兩款國產充電芯片的性能表現也都達到了全球頂尖水準。
根據評測機構給出的測試數據顯示,小米12S Ultra對電池安全的監控達到了毫秒級別,續航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遠超美充電芯片的表現。
雖然「去美化」的道路還有很長且充滿荊棘,但小米等優秀國產廠商卻並未退縮,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堅持自主化的信念,憑藉著巨大的研發投入,國內市場一定能早日全面突破西方的技術封鎖。
同時,也希望某些企業能夠認清現實,摒棄「買辦」觀念,不要再散播「科技無國界」這個偽命題,能夠以技術為主、加大研發力度,儘快擺脫大而無用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