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淘回來一台的攝像機, 緊湊型VHS)帶子的,具體年齡不詳,機身成色還是不錯的,本來是個很不錯的收藏品,可惜已經不能開機了——畢竟已經是年代久遠的老產品,我以前拆過幾台攝像機和照相機,見過各種各樣的電子式和光學式取景器,單純的過過手癮,這種老式取景器確實夠精緻小巧。
磁帶錄像技術始於50年代,1956年美國提出用旋轉視頻磁頭提高相對速度的辦法來提高錄像機的記錄頻率,並研製了圖像低載頻記錄方法,做出第一台用2英寸(51毫米)磁帶的四磁頭橫向掃描錄像機。
機身側面有一些開關和指示燈
產地為日本
蓋底下有很多功能鍵
12倍光學變焦,快速響應自動對焦
SteinZeiser紫外線濾鏡
電池觸點已經鏽蝕嚴重
上面有高壓危險標誌
0.5寸的CRT,非常精緻
拆掉電池倉,裏面是電源管理模塊,多路DC-DC電源
電源模塊背面,芯片為MB3785A
取下電源模塊後
電源模塊與主板通過板對板連接器連接
帶倉很乾凈,磁鼓和固定磁頭非常新
拆除前蓋,可見攝像頭和左下角的紅外遙控接收板
拆掉帶倉上蓋
左右殼分離
VTR控制按鈕、變焦和電源開關,全都做在FPC上,這種FPC上面的線路是導電銀漿,經典的柔性開關面板
主要的內臟
EVF
這個是與機身之間的摺疊和滑動機構
很精緻的CRT
CRT來自西鐵城
電源模塊和攝像頭模塊:老式攝像機用的CCD是很耗電,這裡由電源模塊直接給傳感器供電
主板正面
主板反面
機芯背面,傳感器板子和磁鼓靜電刷
機芯正面
拆除帶倉的機芯,裏面包含自動加載機構、卷帶機構
主導軸電機和固定磁頭。這個磁頭模塊裏面包含了消磁頭、音頻磁頭和時軌磁頭
一個很薄的無刷電機
磁帶加載,設計這些機械結構的真是天才
退帶過程,在正常的機器中主導軸電機會帶動卷帶機構把磁帶外露的部分卷回盒中
總結
想當年國產磁帶機就聽個響而已,參加工作的時候就買了個國產隨身聽,同事用的是索尼隨身聽,我經常借他的磁帶聽歌。可能受當時的「教育」影響吧,我對鬼子貨沒什麼好感,覺得他們花那麼多錢買個鬼子貨有什麼用,我幾十塊的國產貨一樣用。
直到有一次我用同學的索尼隨身聽聽了一下才發現我那幾十塊的國產機簡直是辣雞,雖然歷史依然很多人都討厭小日本,但他們做產品的態度和思路真的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消費電子,確實先進,就這貨時至今天,我們自己也造不出來,小小的攝像機,集模擬電子,數字處理,傳感檢測,機械控制,光電CCD,光學鏡頭,微電子集於一體,覺得別人從晶體管時代就開始頂着工業最前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