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6月份開始,彩電上游液晶面板以及驅動芯片市場供需失衡,導致各種零部件缺貨嚴重。據相關數據顯示,上游液晶面板截止到今年7月初,已經連續上漲了13個月,可謂是近年來漲幅周期最長的一次。
與此相伴,也讓彩電終端產品的價格也是不斷「飆升」。漲價更是嚴重限制了市場銷量和消費邏輯。
根據GfK中怡康月度零售監測數據公開顯示,5月國內彩電市場雙線渠道均價仍在高漲,線上均價2715元,同比增長42.4%;線下均價5045元,同比增長29.2%。
同時,就連今年618年中大促,線上平台各個暢銷尺寸段的產品也在全線上漲。其中,32英寸電視均價為922元,同比增加47%。43英寸均價1519元,同比增加41%。55英寸均價2694元,同比增加21%。65英寸均價3959元,同比增加21%。75英寸均價5893元,同比增加22%。
彩電終端產品持續價格上漲也給國內彩電市場的銷量規模帶來極大的抑制。據洛圖科技預測:2021年零售量將可能斷崖下跌至3800萬台以下。
而對於今年上半年國內彩電市場的走勢,洛圖科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產TOP7品牌小米、海信、TCL、創維、長虹、康佳、海爾的總出貨量為1464萬台,同比減少16.08%。
在具體品牌格局來看,洛圖科技並沒有給出具體銷量排名指標,只是籠統地表示,上半年銷量能達到200萬台以上就能進入TO4第一品牌陣容,而前四品牌銷量之和為1120萬台,同比也下降了13.45%。
此外,TOP7的第二陣容3個品牌出貨量之和只有344萬台,同比下降則高達23.64%,這就意味着5~7名的品牌平均出貨量則只有百萬台。
一位行業媒體人士告訴《視聽圈》:國內TO7品牌格局也在發生巨大的「分化和割裂」,以小米、海信為首的第一陣容,正逐步拉大和長虹、康佳、海爾等第二品牌當之間的距離。這也意味着,國內彩電市場TOP4頭部品牌集中度有望在進一步在提升。
除了TOP7等品牌出貨量在下滑之外,洛圖科技分析認為,其他品牌包括飛利浦、夏普、榮耀、PPTV、風行、樂視則是各自遇到了多方面的經營難題,在更複雜的多因素交織之下,表現一言難盡。
不過,整個上半年幾乎所有品牌出貨量都在一邊「倒」的局面下,唯獨有一個國產彩電新軍卻在逆勢「飄紅」,其就是華為。
洛圖科技數據顯示,華為智慧屏上半年出貨量約為45萬台左右,相比去年實現了一倍增長。在當下整體盤面在全面萎縮的情況下,華為卻做到逆勢增長,這實屬不易。
對於華為智慧屏在上半年逆勢增長的原因。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因為華為電視本身銷量基數較低有關,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品牌被困在漲價漩渦里,而華為因為之前定價較高,從而有一定價格空間可以騰挪,從而獲得一定的價格成本優勢。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只有有華為一家能做到在線上、線下平台均價在下降,在別的品牌在漲價,而華為智慧屏卻做到均價在下滑,這樣的反差無疑讓華為電視擁有了更多的「價格競爭力」。
此外,華為智慧屏產品在功能和技術形態創新概念下,在日益增強產品的價格相對競爭力的「牽引下」,其也在凸顯出自己的品牌競爭力。
不過,上半年華為智慧屏表現「不錯」,並不意味着其全年會有強勢的「成績單」。洛圖科技預計,考慮到華為電視當下的供應鏈窘境,後市仍需觀察,最終全年是否能維持良好的市場態勢,還要看下半年華為電視的後續市場動作和表現。
後記:
一線已經有點慘、二線更慘、三線慘不忍睹:這就是上半年彩電品牌整體市場表現的經典概括。但是,這樣的局面下,依然有華為能夠逆勢成長,也說明市場中「不是一片蕭條」,而存在「結構性」變量。例如,中高端、大尺寸市場就比較活躍,市場持續成長。
按照上半年成績,可能2021年全年彩電不到4000萬台,體量規模創出今年新低。這將加大品牌競爭。在價格及其之外,包括場景、技術創新以及對精準細分市場的「拿捏和把握」,在細節中掌握結構性機遇,將成為每個品牌的重任。甚至是一些二三線品牌的生死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