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迎來春分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里的第四個節氣,春分有着獨特的意義——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幾乎等長,大自然也隨之展現出一番別樣的景緻。「春分吃春菜」,這一傳統習俗對我們的養生有着怎樣的意義?春分過後,晝長夜短的日子開啟,在養生方面又有哪些講究?讓我們一同跟隨中醫專家,揭開其中的奧秘。
春分吃春菜有什麼講究
在習俗中,「春分吃春菜」寓意春風得意、家人平安健康。那麼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吃春菜有什麼講究?
南寧市中醫醫院新華院區治未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梁煥英說,應季的春菜蘊含著春天的蓬勃能量,這與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相契合。食用春菜能夠適度激發人體的肝陽,像韭菜、豆芽這類生長極為旺盛的春菜便是典型代表。 此外,有些春菜還具備其他功效。
市民在南寧安北下菜市購買蒲公英(右一)。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 阮萃攝
例如,蒲公英具有清熱的作用,當人體出現上火癥狀時,煮些蒲公英來喝,能起到清熱的效果;春季雨水較多,人體濕氣重,當前菜市中熱銷的薺菜,就有着清熱利濕的功效。梁煥英還特彆強調,吃春菜最好選擇本地的,因為這些植物更適應當地的氣候,遵循應時應地而食的原則,才是最佳的養生方式。
南寧市民莫女士表示,此前聽聞春天要吃春菜,這幾天她接連食用了不少韭菜,結果身體卻長出了疹子。 梁煥英解釋,春分吃春菜適用於大部分人群,但一些過敏體質的人並不適合食用韭菜、春筍之類的春菜。 如果有人因食用具有升發特性的春菜而出現過敏,這表明其體質陽氣過盛,卻又無法順暢升發,陽氣反而在皮膚上積聚,導致皮膚出現淤堵。所以,這類人群更適宜選擇清熱或祛濕的春菜。
梁煥英提醒,食用春菜時,大家一定要依據自身的體質進行選擇。
春分養生,注重養肝健脾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春分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着重做好陰陽調和。 南寧市中醫醫院老年病科主治醫師陳遠瑾介紹,春分養生要注重養肝健脾。春季五行屬木,與人體的肝臟相對應,春分時節肝氣較為旺盛。在這個時候,我們應避免情緒出現過大的波動,始終保持心情舒暢,防止肝鬱氣滯的情況發生。
在作息方面,隨着白天時間逐漸變長,梁煥英提醒大家,冬季倡導早睡晚起,而春分過後,大家可以適當晚睡早起。對於晚睡的界限,梁煥英解釋,中醫提倡睡子午覺,所以最晚也不要超過晚上11時入睡,早晨可以在6時左右起床,起床後做做八段錦等舒展身體的運動,對養生更為有利。
葯膳小貼士
葯膳:黃芪小米粥(以一人分為例,可根據人數,黃芪和小米按照1:2的比例增加)
生黃芪50克,小米100~120克,生薑三片,紅棗十枚,掰開。
做法:用水泡黃芪半小時,可先用2000毫升水煮黃芪30~40分鐘,取汁去渣。汁中加入泡好的小米和姜棗,煮滾後,再轉文火煮兩小時,稀稠適中即可。或將泡好的黃芪小米一起煮,喝粥時可不吃黃芪和生薑。
作用:益氣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