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學術中,隨處可見關於「先天」和「後天」的論述,事物都分作一個「體」和「用」的過程,這是萬物發展階段的概括,而「體用」概念亦有源頭可循。
易學講究規律,而產生這些規律的源頭在於天體之間的運動形式,先劃定易學的適用範圍,再研究以地球為參考對象下的天體運動周期,最後依據這些運動周期制定「象、數、理」,這就是易學的發展過程。
「先天」與「後天」的概念常見於各種圖示,比如河圖與洛書,河圖為先天,為體;洛書表後天,為用。還有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另外在易占各類式盤的起盤過程中,在中醫的醫理中,在各種易理書籍中,都重視關於「先天」和「後天」的劃分。
所謂「先天」,即完美一周模型,易理上表達與生俱來的,難以變化的概念。而「後天」,重在表達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先天」在此過程中所受的影響。這是「先天」與「後天」的概念,比如「人」的秉性,為先天,表現為性格。而隨着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先天秉性與外界大環境互相影響後,呈現出的不同狀態,這是「後天」概念。
「先天」與「後天」的本質差異性在哪?
在於運動形式,而對於以地球為參考坐標發展出的易學,這種差異性的本質在於地球的結構,這是根源。根源之下產生了眾多的「象數理」解讀,這些解讀皆以「結構」為依據。
對於先後天易的應用,其表現形式各有不同。
伏羲畫八卦,備四象,均五行,為先天易。先天易的目的是表達完美模型,即天體完美運動周期,先天易有圖而無書。夏用之而作《連山》,商用之而作《歸藏》。
至周時期,文王以:易為人之易。於是兼容實際情況而作後天易,並傳圖與書,後天易為人之用,在規律表達上可作吉凶論斷,於是產生彖辭和爻辭。後天易用於人,孔子為其作注,並突出其易理層面,用以指導社會倫理綱常之理。
以易數來看後天易,「天用地數」,而天圓地方,「地承天數」。在社會人倫易理層面,則有君臣父子夫婦相依,儒家用此理。
於人而言,禍福吉凶更具吸引力,於是便有「易緯」,取其易數和物象。天象原理不明,則淪為奇淫巧技,被各類牛鬼蛇神所用。故學術派重「取其義」。
孔子云:古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連山》、《歸藏》以「艮」、「坤」為八卦之首,艮為山,坤為地;人易有《周易》,以「乾」為首卦,「坤」為次卦,主人事變化;五世六世為天易,講日月星三光之流行;遊魂歸魂為鬼易,重事物陰陽五行變化之機。故京房以此作《京房易傳》,用於六爻。
天氣起於子,現於丑,為連山易;太極之中,艮坤相見,有始有終,以終為始,為歸藏易;而人易以人為本,為周易,皆為不同卦序排列。最後統歸於人事,曰「人文以止」。
時間和空間一體,八卦符號各具時空觀。當代有人將八卦割裂時間和空間,甚是可笑。先天之數祖於位起於算,後天之數祖於位而起於蓍。由此誕生古代算籌術,算籌之法用271,衍算97變極數,動植通數成四體四位,生256卦。蓍策用數49取384爻,「6、7、8、9」為變,成4096卦,皆可由先天數一奇一偶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