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巨頭壟斷,中國車芯突圍之戰

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一場持續約三年的汽車芯片荒席捲全球,一度導致整車廠減產、減配,中國新能源汽車更因車規級芯片的進口依賴度高而被波及。

這一刻,剛剛實現中國第一款16納米車規級芯片流片的仇雨菁看到了機會。她曾是全球最大汽車半導體供應商恩智浦的車規級芯片研發總負責人,帶領團隊推出了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汽車座艙芯片。

2018年,汽車產業正值從傳統燃油技術向新能源與智能網聯化邁進的轉型節點,仇雨菁感受到大變革即將來臨的興奮。但高通收購恩智浦的消息不脛而走,她所帶領的研發團隊可能面臨拆分。於是,大家決定一起創業。

當年6月,曾經共同奮戰的幾十位老將打消顧慮,一起走出行業龍頭的大樓,創立了芯馳科技。作為創始人,仇雨菁欣喜地看到,由於相互熟悉信任而且滿腔熱血,團隊從一開始運轉就默契十足。

傳統汽車一般有五六百顆芯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卻需要數千顆。其中,處理和控制座艙內各種設備和軟件的座艙芯片相當於「大腦」。創業團隊最早啟動的項目,就瞄準了這一關鍵領域。

雖然有脫胎於國際半導體巨頭的核心團隊,但初創公司要推出一款符合未來趨勢的座艙芯片談何容易。當時,國內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自主設計、量產和應用高性能的座艙芯片,國內企業在座艙芯片的市場佔有率幾乎為零。

手機芯片壞了,頂多是黑屏,不能用而已;汽車芯片一旦出現故障,甚至會讓車主面臨人身安全風險,這就決定了其設計、測試、認證的周期都要更長。」芯馳科技副總裁陳蜀傑回憶,團隊為確保芯片可靠性,設定了百萬顆不合格率為零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芯片須採用飛機雙引擎一樣的冗餘設計,一套系統出現故障,另一套馬上替代。同時,面對座艙芯片的生態適配難題,芯片最初設計階段就得與五花八門的軟硬件實現兼容,最終保證芯片上車後能流暢使用。

那段時間,研發實驗室的燈幾乎就沒有在前半夜熄滅過,共事了20年的老同事沒人掉鏈子。16個月後,中國第一款16納米車規級芯片——X9座艙芯片終於在他們手中流片成功。作為芯片製造的關鍵環節,流片就是將設計好的集成電路布局轉換成實際物理芯片的過程,像流水線一樣通過一系列工藝步驟製造芯片。

邁出了第一步,新的難題又擺在了面前:芯片有了,有車企願意用嗎?

2020年初,仇雨菁急等着第一代芯片送樣。但臨近春節,很多物流公司都提前放假,無法保證節前到貨。於是,她隻身飛往中國台灣,硬是把這批芯片自己背了回來。回公司的那天,團隊在辦公樓下列隊歡迎她,迎接創業歷程的榮耀時刻。

「芯片有了到車企測試的機會,絕不能因為過節就耽誤了。」時至今日,仇雨菁依然慶幸這趟台灣之行的放手一搏,因為沒過幾天,新冠疫情就突如其來。幸運的是,公司第一批芯片的測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很快,全球汽車行業遭遇缺芯風暴。「行業缺芯,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向車企證明自己。」仇雨菁說。整車廠不可能貿然採用一款剛剛「出生」的芯片,要對其進行一年半載的反覆驗證。而且,對一家創業公司而言,驗證的機會也需要艱難爭取。

為了敲開車企大門,團隊里所有人都在翻通訊錄找人脈,分頭拜訪客戶講技術、講優勢。大家明白「缺芯風暴」只是「敲門磚」,客戶更看重的是國產替代能帶來什麼。「外國芯片供貨周期是50到100周,我們是14到16周。」在缺芯最嚴重的2020年、2021年,這個團隊給出的承諾對車廠極具誘惑力。

如果說趕上行業缺芯是運氣,那麼進入測試驗證環節就得憑真本事了。以X9系列座艙芯片為例,其支持「一芯多屏」,也就是配備一顆芯片可以支持座艙內所有屏幕,帶動成本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國產芯片在服務上更敏捷,能更快響應客戶需求。」陳蜀傑說。

經歷了芯片級、板級、系統級、整車級的一輪接一輪闖關,芯馳終於有機會進入上汽紅旗等車企的供應商名單。後續,奇瑞長安廣汽北汽東風日產等車企陸續開始嘗試搭載,X9系列芯片在2021年終於迎來量產時刻。

如今,芯馳科技已穩居座艙芯片本土出貨量第一的位置。繼X9座艙芯片後,團隊又推出E3智控芯片,瞄準智能化趨勢下全場景覆蓋的車規處理器。

在2021年實現量產後,芯馳科技的汽車芯片不到一年便突破100萬片量產規模,後續跨越每個百萬級台階的速度越來越快,如今量產已超800萬片,覆蓋100多款車型。

這家快速成長的北京民營獨角獸企業,在高通、英偉達等巨頭的圍剿中撕開缺口站穩了腳跟。目前,中國整車出口量前十的車企中80%都與芯馳科技有量產合作,中國車芯也將隨整車出海提速而走向全球市場。

獨角獸「秘笈」

超前布局方能抓住「風口」

藉著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崛起的勢頭,創業7年、量產4年的芯馳科技迅速成長為估值達100多億元的獨角獸,不斷擴張市場份額

今天回望來路,很多人都感嘆這家創業公司足夠幸運。但實際上,沒有人能提前預測到汽車芯片荒,芯馳科技如果沒有在2018年看到智能化轉型的趨勢果斷創業,就不可能提前一步布局座艙芯片、智控芯片的技術路線,更不可能抓住汽車缺芯的「風口」。

對創業公司來說,產品路線的選擇更考驗眼光。一款車規級芯片從設計到上車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時間。這意味着,在芯片啟動研發時,團隊就要以前瞻性眼光預判四五年後的汽車發展趨勢、未來車主希望汽車能具備的功能。2018年芯馳團隊創業時,馬路上的汽車並不像現在這樣裝滿炫酷大屏,大部分汽車只有簡單的儀錶盤、影音屏幕,但這家獨角獸還是決定啟動研發「一芯多屏」的座艙芯片,並支持自動泊車等關鍵性能,顯示出對汽車潮流演進的深刻理解和超前預判。

「2021年量產的芯片至今還在很多車企上使用,因為產品的性能現在仍然是夠用的。」陳蜀傑說。該公司最新推出的X10系列芯片依然是一款未來3年到5年有望大面積使用的座艙芯片,是AI時代的座艙芯片,設計上充分考量算力和帶寬的需求,將確保AI大模型與傳統座艙功能的並行運行。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