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核心高管畢高誠:西方汽車品牌在中國可能「再無未來」

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中國市場一直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隨着中國汽車產業的全面崛起,這片曾為西方車企帶來豐厚利潤的沃土,卻對它們所提供的產品失去了興趣。

近期,在倫敦舉行的汽車未來峰會上,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Stellantis的核心高管,曾在中國神龍汽車擔任副總裁的畢高誠(Maxime Picat)直言,對外國車企在中國市場份額的流失程度感到「震驚」。他警告稱,隨着中國本土車企不斷逼近大眾、豐田等外國車企僅剩的「最後據點」,西方汽車品牌在中國可能「再無未來」可言。

畢高誠並非普通的車企高管,他本身就是一位中國通,對中國汽車市場有着豐富的履歷和深刻的洞察。他現任Stellantis的亞太中東及非洲地區首席運營官,同時負責供應鏈板塊,還是Stellantis下一任集團首席執行官(CEO)的兩大內部候選人之一。

2007年,畢高誠首次派駐中國,擔任神龍汽車武漢工廠負責人,後升任東風標緻先進汽車(DPCA)總經理,全面主導合資公司運營。在華近5年的時間裏,他推動標緻先進品牌本土化設計,成功開發適應中國市場的新產品,使神龍汽車銷量實現翻倍。

如此豐富的在華經歷,讓他對中國汽車市場的脈搏把握得極為精準。

潰退的西方車企

從市場數據來看,西方車企在華的處境確實不容樂觀。來自汽車行業諮詢公司Automobility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外國品牌在華市場份額已降至32%,不到2020年時的一半。

儘管大眾和豐田仍是中國燃油車市場的前兩大製造商,合計佔據34%的份額,但市場份額下降趨勢明顯。

比亞迪已取代大眾汽車,成為銷量最高的品牌。曾經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的西方車企,如今正眼睜睜看着自己的份額被中國本土品牌逐步蠶食。

中國本土品牌在各細分車型領域的攻勢日益猛烈,特別是在電動車和大型車領域,已經從外國車企手中搶佔了大量份額。

在電動車市場,中國本土車企憑藉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迅速崛起。

以比亞迪為例,其不僅在國內市場銷量領先,在海外市場也表現出色,今年前四個月在新加坡銷量達3002輛,佔總銷量20%,首次超過豐田,成為當地最受歡迎汽車品牌。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本土品牌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滿足消費者對空間和性能的需求。相比之下,西方車企在電動化轉型方面顯得較為遲緩,未能及時跟上中國市場快速變化的節奏。

現在,高端車型成為了西方車企在華的最後支撐點,但其優勢也顯得岌岌可危。雖然大眾、豐田等集團仍在該領域維持高銷量,但隨着中國本土品牌在技術研發和產品品質上的不斷提升,這一優勢也在變得搖搖欲墜。

困境與應對

面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西方車企也並非坐以待斃。

大眾等德國製造商採取「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加倍押注中國這個主要長期利潤來源。去年年底,大眾宣布向中國追加25億歐元投資。

大眾集團首席財務官兼首席運營官阿爾諾·安特利茨(Arno Antlitz)表示,大眾將在2026年第三季度前「重新」參與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在中國推出的新產品將開始改善其在電池電動汽車領域的表現。

大眾還與中國本土企業展開合作,如與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全新CMP整車平台和CEA電子電氣架構,並計劃將量產車型面向中國消費者銷售;與北京地平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圳市卓馭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堅定地朝着電氣化、智能化轉型。

受限於機制及政策影響,西方車企在適應中國市場變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滯後性。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速,消費者需求也日益多樣化,而西方車企顯然無法在這個快速迭代的市場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西方車企面臨著來自本土品牌的激烈競爭。本土品牌不僅在價格上具有優勢,而且在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方面也表現出色。例如,比亞迪等本土品牌在電池技術、智能網聯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其產品在續航里程、充電速度和智能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未來展望與行業啟示

在全球汽車產業風雲變幻的當下,西方車企在中國市場已然走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一邊是重重困境與挑戰如洶湧波濤般襲來,讓它們舉步維艱;另一邊則是政策調整帶來的新機遇,如暗夜中的微光,為它們指引着可能的出路。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刻,西方車企的每一個決策都將深刻影響其在中國市場的未來走向。

中國消費者具有獨特的消費需求和偏好,西方車企要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必須深入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提供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在產品設計方面,西方車企需要充分考慮中國消費者的審美觀念和使用習慣,設計出更加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車型。

在功能配置方面,西方車企需要根據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一些實用的功能配置。例如,隨着中國消費者對智能科技的需求不斷提高,西方車企可以在車型上配備更加先進的智能互聯繫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等功能,提升產品的科技感和競爭力。

同時,西方車企還需要關注中國消費者的售後服務需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售後服務,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中國擁有完善的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以及豐富的技術人才和市場資源。西方車企若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必須積極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充分利用中國的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否則,西方汽車品牌在中國 「再無未來」 的警告,或許就將在十年內照進現實。